沾益县松韶村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4

1.沾益县的历史沿革

秦修五尺道即经沾益,境内有七八十公里。

三国时期,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主战场就在南盘江两岸。沾益城北九龙山深沟五尺道外一山石上,仍存诸葛亮所刻“毒水”二字。

唐置西平州,治今沾益。州志载:“西平废州在城东二里。”西平州城即为沾益州城之始,仅存13年就改为盘州,西平州废。西平州城至今已1300多年,其址已无从查考。沾益老城系宋朝大理国磨弥部蛮蒙提所建,名易陬笼。

至元,置沾益州,领交水县(今沾益县),治易陬笼,更名交水城。

明天启三年(1623),选新址筑“城交水,以砖石。高一丈四尺,厚丈,周围六百丈,径一里三分,垛口一千二百零,雉堞高六尺,开四门,东曰太平,南曰河清,西曰觐华,北曰拱辰,城楼四,久圮。”此城池约0.4平方公里。

沾益城池曾于清雍正十年、嘉庆七年、道光二十年、同治三年和光绪二年修葺,设正街4条,中有直街l条,“各以所在方向名之曰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其交会之地则曰十字街”,几条大街皆宽6米,泥石路面。

民国年间,沾益交通渐发达,城池随之向西北延伸。民国21年(1932),由云南全省公路总局组织测设修建的滇黔公路(土路)通至沾益。

抗日战争时期,由美国人修建的沾益军用机场,位于沾益主城区外三公里处,曾经作为“驼峰航线”的卸货点之一,机场至今犹在。

1949年建国后,城墙拆毁。今中街东端北侧存有城墙遗迹,东门街、西门街、中街、北门街、南门街仍有旧时风貌。

2.松阴溪的来历

松阴溪是松阳县人民的母亲河,承载着松阳县历史文化的发展,养育了一带又一代的松阳人。

松阳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曾先后涌现过百名进士。松阳历史文化名人中最负盛名的有南宋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唐朝道教名家越国公叶法善(唐玄宗为他撰写碑文《叶尊师碑记》)、南宋左丞相叶梦得、明《永乐大典》总编撰王景等。

松阴溪流域的名胜古迹也是值得一提的,有北宋时期修建的延庆寺塔、明朝为詹雨、詹宝两兄弟所立的兄弟进士牌坊、以及明万历年间修建的青云塔等。松阴溪流域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富饶的物产资源,而曾经成为红军抗日游击的重要阵地,现交塘乡多处仍留有红军根据地设立时所立标语。

松阳是革命老根据地,1935年,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转战松阳,并建立了以安岱后村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全国仅存的八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故安岱后红色古寨被誉为“浙西南井冈山”。松阴溪流域土壤肥沃,矿产丰富,这里曾出土了各种陶器、瓷器、铜器等历史文物,年代之久远可溯及春秋战国甚至是新石器时代,其流域之文明可见一斑。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松阴溪蜿蜒多姿,秀美富饶,孕育了令人艳羡的民俗文化,松阳的戏剧曲艺历史由来已久,其中松阳高腔起源于明万历年间,被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另外松阳古词、松阳道情、莲花落等民间曲艺也别具特色且广为流传。

3.云南曲靖沾益播乐乡有那些村:

播乐乡位于沾益县驻地东北部,乡 *** 驻地距沾益县城58公里,到倒石岩公路为柏油路,与天宣高等级公路相接,交通方便。

东与富源县毗邻,北与宣威市接壤,是省级革命老区。辖罗木、大海等10个村委会,6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686户,总人口33892人,其中农业人口32883人,有劳动力21738个。

国土面积280.3平方公里,境内以高原丘陵地貌为主,最高海拔2484米,最低海拔1977米,平均海拔2100米,气候冷凉,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3℃左右,年均降雨量900毫米,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48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8元,属于典型的农业山区乡,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4.有谁知道《松兰信》的历史故事

“松兰信”酥食酱园作坊。

清道光年间,淅江省绍兴人蔡光知在董市制作豆腐,开办酱园后发展酥食加工。咸丰十年(1860)其子蔡保连创品牌“松兰信”,从业人员达100人以上,产酥食70多个品种,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以“松兰”为总店又发展“胜记”、“德记”、“信记”等3个分店。

有“董市一条街,尽是松兰斋”之称,其“松兰”牌白酥糖,月饼销往江口、沙市、重庆等地,颇为抢手。解放后,1954年“松兰”与“万元玉”联营生产,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董市酥食加工厂,归口供销社。

1966年10月取消公积合营改称“枝江县副食品公司副食加工厂”,厂址迁往城关。1980年3月升格为“枝江县食品厂加工厂”。

5.宣威市的历史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

地处东经103°35′~104°40′,北纬25°53′~26°44′,东与贵州省盘县相邻,南与沾益县毗邻,西隔牛栏江与会泽县相望,北与贵州威宁县接壤,距省会昆明市260公里。总面积6069.88平方公里。

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1.58%。市区距曲靖市 *** 驻地102千米,距昆明204千米。

其为云南省曲靖所辖一县级市。 宣威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

秦以前属古夜郎辖地。秦朝统一后,开通五尺道。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设郁邬县(今宣威)。东汉,并郁邬县入汉阳县(今贵州威宁、水城)。

蜀汉时复置郁邬县,改属建宁郡(今曲靖)。唐代,大理国置磨弥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沾益、富源之境。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云南中书行省,建立路、府、州、县,沾益州隶曲靖路,领交水(今沾益)、罗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东北部)三县,州治石堡山西(后迁今宣威河东营)。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袭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东营,同时废除州领三县。

同年,于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设乌撒卫后三所,隶贵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筑后三所土城,增设流官知州,侨居后三所内,开始土、流官合治。

同时,设沾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乌撒卫管辖,隶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

明天启二年(1622),乌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翠年,参将尹启易报云南抚按批准暂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

清顺治十六年(1659),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清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以土官叛服无常为由,参革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将安擒赴省城,请旨定罪。

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辖田亩。五年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

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国元年(1912)。民国2年裁州设县,改宣威州为宣威县,隶属云南省第二区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宣威县,隶曲靖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6月30日,经中央人民 *** 内务部批准,改宣威县为榕峰县。

1959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宣威县名。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

宣威历史悠久,文物胜迹颇多,有文化遗址10处、古建筑15座、墓葬碑刻18处、馆藏文物7种、风景名胜7个,既有市(县)级文物保护,也有省级文物保护。 文化遗址。

一、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时期遗址,经省、曲靖市、宣威市三级考古鉴定确定;二、颍川营遗址,在宣威城东古城村,明征南大将军傅友德(颍川侯)筑;三、乌撒卫后三所城墙,在宣威城东岳家巷东口,现存部分残墙,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可渡关关址,位于杨柳乡可渡村,明洪武初年建;五、可渡古驿道,位于云贵两省交界的可渡河两岸,长约10千米,石板铺成,始建于秦;六可渡古炮台,位于杨柳乡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筑;七、宣威关遗址,在宣威城下堡街、西门街交叉口,明代筑,清道光后期毁于大火;八、上营古堡遗址,在宣威城西北上营村,清嘉庆年间由缪御斋倡建;九、诸葛营遗址,在宣威城东河东营村,三国蜀将李恢建;十、红九军团驻地旧址,在板桥一中(原板桥小学)校园内,1935年4月26日下午,红军长征过宣威,红九军团在此设指挥部。 古建筑。

一、沾益州土知州家庙,在宣威城东河东营村,明洪武十六年建;二、倘可巡检署,在倘塘镇倘塘村,清雍正十一年在原倘塘驿丞署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三、松鹤寺,即东山寺,建于明初,系佛、道两教合一的建筑群;四、善庆寺,位于市印刷厂内,建于明代;五、三台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泽河谷断岩上,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六、观音阁,位于城西南25千米多乐小学内,建于民国19年(1930);七来宾石塔,位于城北15千米的来宾村南,1912年建,属风水塔;八、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于民国初年;九、魏金阶庄园,在城东南50千米的兔场村,民国19年建,是宣威较有特色的私人庄园;十、四里座大桥,在田坝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时建木桥,光绪时改建石桥,民国10年毁于兵灾,13年重建;十一、可渡石桥,在杨柳乡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1916年建;十二、文庙大成殿,在宣威一中,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十三、榕城书院,在宣威二中,前身为明伦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为书院;十四、浦在廷故居,位于城内,建于民国初年;十五、朝阳洞,在落水黄路,寺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墓葬、碑刻。

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顾家堆梁堆墓、耿兴祖孙合葬墓、缪良玉缪文龙父子墓、李将军夫妇墓、按于蕃墓、王世雄墓、耿让墓、清世祖教条生员卧碑、《重修玄武祖师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长发害老少形魂之总墓》碑、免差碑、杨福祯《诰封碑叙》碑、《成章季子绍尧家言》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