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器换人”问题的一些思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5
在金融泡沫与人口老龄化交织的背景下,德国的工业4.0战略引领制造业迈向智能升级。"机器换人"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各持己见:普通人忧虑就业安全,企业主担忧成本攀升与招工困境,政府则期望借此缓解劳资矛盾。本文将深入剖析机器换人的推动力、影响及其对后发国家的启示,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展开讨论。

资本密集理论揭示,企业借助先进设备提升生产效率,以求利润增长,然而这往往伴随着就业压力和经济风险。政府和企业主受人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推动了机器的广泛应用,然而实际数据显示,劳动力总量并未减少,"用工荒"问题的根源在于制造业的高强度劳动和待遇不公。

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包括:人口红利的减弱,工资集体谈判的增多,劳资冲突的加剧,以及代工模式下利润分配的失衡,使得工资增长滞后于GDP增速。资本家面对人力成本上涨,部分原因在于工人们对低薪酬的诉求,如东南亚的廉价劳动力似乎强化了这一现象。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机器换人",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44%份额,预示着大规模的劳动力替代。比如,东莞的"机器换人"计划已导致近19万人失业,农民工群体的高流动性使得裁员变得相对容易。学者们虽讨论了机器可能带来的新职位,但缺乏实际数据来佐证。

后发国家在实现机器换人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挑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人可能通过集体行动提高工资待遇,以此对抗资产阶级,这可能导致价格通胀和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增大。然而,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购置昂贵机器的回报周期漫长,补贴政策可能无法解其燃眉之急。这导致生产和劳动力资源集中,加剧了垄断资本的力量,部分中小企业主可能陷入困境,成为无产阶级。同时,中间阶层的萎缩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与对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