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中使用三镜头法有什么优越性?

如题所述

没有什么优越性。三镜头法就是省事省钱。.好莱坞三镜头法的原则就是不越轴。(不越轴就是为了画面连贯,我觉得yol叔@yolfilm说的“一贯法”这种翻法其实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意译。)三镜头法并不是三个镜头。而是三种镜头,至于哪三种国内就有很多说法,比如主观镜头,客官镜头,次客观镜头。或者单人镜头,过肩镜头,双人镜头。说法不同罢了确实很混乱。但是混乱程度远超yol叔说的效率低。除了“拍电影有啥难的,不就是三镜头法么,”类似的话语。三镜头法在中国的荼毒之大,简直难以想象。当年有圈内人和国外交流,人问日本的民族电影的特色是低机位,中国电影的特色是啥,答曰三镜头法外国的电影学院是以教三镜头法为耻的。这是好莱坞赚钱的套路,不能拿去误人子弟。时至今日,中国的影视学院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只会三镜头法,而且是死记硬背的那种,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越轴,每每拍片的时候,大叫“越轴啦!”真是气死我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1

视线理论在100年前无疑是开创性的,因为在格里菲斯之前,电影导演甚至没有特写、平行剪辑这样的空间和时间概念。如果拍摄两个人对话这种戏,那就是架一个摄影机拍摄他们的全景,电影演员像舞台剧演员一样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演。导演记录这一场景,再转换到下一个场景,不同的场景,时间上是不同的。因为格里菲斯的出现,三镜头法的使用(早期古典主义剪辑理论的成形),电影真正超越戏剧(因为剪辑),成为一门新的视听艺术。但视线理论在上世纪40年代就被好莱坞大制片厂所怀疑和摒弃。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发现剪辑是没有规则的,不应拘束于教条。实际上格里菲斯本身就是一个破坏规则的人,他的视线轴理论打破了当时的常规,被当时的观众所接受,但现在他的理论也变成常规,而现在的观众也已经对各种新颖的叙事和剪辑习以为常了。视线轴拍摄法在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但这只是因为其基础和实用性。将对话双方丞相和王司徒的视线连成一条直线,以这条线为轴。用1号镜头去拍两个人的全景,2号镜头拍丞相的特写,3号镜头拍王司徒的特写。几种拍摄镜头要始终保持在180°内,不能越过视线轴。(三镜头并非要架设三个摄影机一起拍摄。)180°法则从“连贯性剪辑”发展而来,目的是利用这条“看不见”的视线,使剪辑的画面保持连贯和一致性。三种镜头的视线背景始终保持统一。这样即使有3种拍摄镜头,或形成几次剪接,但演员的表演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表演空间内,观众不会产生混乱和迷惑的感觉。

第2个回答  2017-12-11

很多人把「MasterMethod(一贯法)」跟「Multiple-camerasetup(多机作业)」搞混。先说「MasterMethod(一贯法)」:在胶片的时代,因为胶片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好的摄影组人手也金贵,但导演们为了求效果,即使现场还是只有一台机器,只有一组摄影人员,求好心切的导演们,也会逼着大家,把所有的戏至少拍三遍,三个不同的角度。「你看到的三个镜头(三个不同角度),其实是分批拍下来的,一次又一次。」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剪辑时,有更多的选择。再说「Multiple-camerasetup(多机作业)」,那名词,指的则是现场有好几台机器。拍摄大场面(比如战争、撞车等特效)怕失误,所以上多机。或是现在的电子摄影机时代,胶片不见了,多机不再是压力,所以上多机。这跟「MasterMethod(一贯法)」,有本质上的不同。一个说的是「工作现场的配置(多机)」,一个说的是「拍戏的手法(一贯法)」。出来的结果可能一样,但是「名词」是不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