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部侍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6
礼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官署,起源于南北朝时的北周,隋唐时期成为六部之一,并一直延续至清朝。礼部的长官被称为礼部尚书,其下设有四司,分别是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各自负责不同的礼仪和事务。此外,清朝时期还设有铸印局和会同四译馆等机构。
在清朝光绪三十二年,随着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被并入礼部,礼部内部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增设了承政、参议二厅,以及礼器库、礼学馆。到了宣统三年,礼部被改为典礼院,负责管理朝廷坛庙、陵寝的礼乐,以及制造和保管相关器物。
不同朝代的礼部设置有所不同。唐朝时,礼部设有礼部尚书和侍郎,以及四个属部。宋朝在元丰改制后,礼部下设有三个下属部门。元朝的礼部设有尚书、侍郎,以及郎中和员外郎。明朝的礼部分为尚书、侍郎和四清吏司。清朝的礼部设置则更为详细,包括满汉双方的尚书、侍郎,以及四清吏司和其他一些机构。
在清朝,礼部的官员还包括了宗室和蒙古族人,显示了清朝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治理。此外,清朝对礼部官员的职务和品级也有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其严格的官僚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