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村的历史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村对面山叫“文笔峰”,村因峰而名,村民以黄姓为主,传公元1112年建村。村落集中,房屋396幢(其中新建水泥楼房120幢)。耕地489.8亩。村委楼1幢,小学1所,会场1所,医疗站2所。清代的古民居12幢。清朝嘉庆年间台澎总兵黄礼鉁出生于此。黄礼鉁,道光十二年武举人。历任福建桐山参将、金门左营游击、奉旨统领闽浙官兵、台湾水师安平协副将、台澎总兵等职。现存有故居、墓、清朝圣旨、渡金仪杖衍牌、将军武官像等古迹。此外,还有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等古建筑。通电、电话、电视、自来水、柏油路。

宋末元初闻名于世的著名天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学家陈普出生于此。陈普,字尚德,号惧斋,出生于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1328年)。一生曾主讲建阳云庄书院、建阳鳌峰书院,莆中勿轩书院,造就了一大批理学人才。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宁德县令叶稠为缅怀陈普,建陈普祠,并塑像祀之。自然景观有元代名人韩信同笔下的石堂八景等。
文峰村位于支提山西侧,与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脉下的行政村。在唐时期这里曾名园州,自唐朝以来以石堂称呼,直至民国32年,已达千年之久。 早期的石堂拥有陈、林、黄、曾、彭、夏、芦、叶等三十六个村落,除了仍保留有黄、林、彭、兰、雷、叶等姓人口外,夏村、芦坪、陈家乾、曾厝弄等仍保留有这些地名的称呼。石堂之所以为石堂,主要是因为石堂以周围的山型相围而成达的近3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且四面山多有岩石,山形奇特(北面有笑天狮子峰,东面有笔架山峰,南面有展旗峰,西面有黄柏峰(将军山),中间有横案似的翠屏山峰),盆地中间还有一自东向西小山脉,分山南之梅鹤村,山北之文峰村,全境有如一个石的厅堂,故而有石堂之称,后因宋末元初诞生了闻名于世的陈普先生而出名,世人也就称陈普先生为石堂先生。

据《宁德县志》记载:“石堂在明、清时期为宁德县青田乡安远里二十都一图的钟山景与唐山景”。到了民国时期,宁德的行政历经几次变化:民国23年5月(公元1934年)全县划分5个区,民国27年全县划分3个区,石堂属三区洋中区管辖,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宁德全县并乡镇保甲,虎贝当时为上西乡,乡公所驻地设虎贝,石堂也就是在那时改为了文峰与梅鹤两个村。文峰村的命名主要以文峰东面的笔架山峰与韩信同著“石堂八景”中“文峰卓笔”而来的。广义的石堂应包括小盆地内的六个行政村,即文峰村、浮山村(文峰村分村出来)、梅鹤村、南岭村(梅鹤村分村出来)、岔路村与黄柏村,狭义的石堂也应包括文峰村与梅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