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茶的六安瓜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06

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曰“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中也有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临终前还念唠着“六安瓜片”;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第一次访华,“六安瓜片”还作为国家级礼品馈赠给外国友人。可见,“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的位置。
“六安瓜片”驰名古今中外,还得惠于其独特的产地、工艺和品质优势。主产地是革命老区金寨县,全县地处大别山北麓,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绿色饮品。同时,“六安瓜片”的采摘也与众不同,茶农取自茶枝嫩梢壮叶,因而,叶片肉质醇厚,营养最佳,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朴,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信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峰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 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逐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一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惧丽,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行也悬高价收买,以促茶农仿制。新茶登市后,蜚声遐迩,连峰翅亦逊色多矣。峰翅品质虽优于大茶,但其采制技术均与大茶相同。而瓜片却脱颖而出,色、香、昧、形别具一格,放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为全国名茶。 六安瓜片产于六安市裕安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内山瓜片产地有金寨县的响洪甸、鲜花岭、龚店;裕安区的黄涧河、双峰、龙门冲、独山;霍山县的诸佛庵一带。外山瓜片产地有六安市的石板冲、石婆店、狮子岗、骆家庵一带。产量以六安最多,品质以金寨最优。瓜片原产地齐头山一带,旧时为六安管辖,现属金寨县。齐头山所产“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齐头山是大别山的余脉,海拔804米,位于大别山区的西北边缘,与江淮丘陵相连,几十里外就能看到她巍然兀立,如天然画屏。全山为花岗岩构成,林木葱翠,怪石峥嵘,溪流飞瀑,烟雾笼罩。山南坡上有一石洞,处于人迹罕到的悬崖峭壁之上,因大量蝙蝠栖居,故称为蝙蝠洞。传说洞口曾有“神茶”,有年春天,一群妇女结伴上齐头山采茶,其中一人在蝙蝠洞附近发现一株大茶树,枝叶茂密,新芽肥壮。她动手就采,神奇的是茶芽边采边发,越采越多,直到天黑还是新芽满树。次日她又攀藤而至,但茶树已然不见,于是“神茶”的美谈就传开了。50年代曾有茶叶工作者,为调查六安瓜片茶树品种资源和生态环境,冒险攀登探洞,见洞内蝙蝠粪便厚积,松软如绵。蝙蝠栖居石缝深处,白天很难见到,但静坐洞中却时而能听到蝙蝠飞翔之声,如风似涛。洞口有野茶一丛,有人说为蝙蝠衔籽而生,无从断定。
六安瓜片产区位于大别山东北麓,属淮河流域,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降水量1200~1300毫米,土壤ph6. 5左右,多为黄棕壤,质地疏松,土层深厚,茶园多在山坡冲谷之中,生态环境优越。
气温: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气温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气温28.2℃,1月份平均气温2.1℃,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平均无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5日,终霜日为3月29日,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5日,终止于11月4-9日;≥0℃积温为5085-5500℃;≥10℃积温为4384-4750℃。 光照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气温≥0℃期间的太阳辐射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总量射量73%。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资源比较丰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据统计,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5.6天,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属湿润地带。 土壤 土壤类型比较复杂。中山区(内山区)主要是黄棕壤,即普通黄棕壤与山地黄棕壤,母质多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土壤深厚达1.5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岗地区(外山区)属下蜀系成土母质分化而成的黄棕壤为主,土层虽厚,但耕作层浅薄,质地黏重,底层常有不透水粘盘层,肥力和通透性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两岸及谷地,多为冲积土类,即沙质壤土(乌沙土),土层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为高产茶园区。 六安瓜片的选购常识。正常气温年景,新茶一般在谷雨前十天内即可产出;真正叶片营养丰厚的茶草应在谷雨前后几天内。选购品尝“六安瓜片”通常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即从干茶和泡茶两个角度考量茶的“色、香、味、形”。
一是干茶评赏。望色:通过观望应具备铁青(深度青色)透翠,老嫩、色泽一致,可见烘制到位。闻香:通过嗅闻应具备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气,尤其是有如烧板栗那种香味或幽香的为上乘;有青草味的说明炒制功夫欠缺。嚼味:通过细嚼应具备头苦尾甜、苦中透甜味觉,略用清水涮口后有一种清爽甜润的感觉。观形:通过察看应具备片卷顺直、长短相近、粗细匀称的条形,可见形状大小一致、炒功到位。
二是干茶发汤品尝。茶具一般选用白瓷茶杯(碗)。以泉水或深井水为佳,没有条件的可选用矿泉水或纯净水等PH值近于中性的水质为适宜。根据茶具容量,放入茶叶适量,清淡适中,不宜过多。为避免片茶原香流离,当今有人主张用开水高冲、缓收、起壶至茶具2/3处加盖稍候片刻(新嫩茶不宜满加盖)。片刻后,即可品鉴。步骤如下:首先闻其香。靠近杯碗口或口面,感觉是否有悠悠的茶叶清香;以其香味浓度体验茶叶的香醇。
三是望其色。用碗盖扶动茶叶查看汤色,一般是青汤透绿、清爽爽的,没有一点的浑浊。其叶片颜色一般是谷雨前十天的茶草制作的新茶,泡后叶片颜色有淡青、青色的,不匀称。相近谷雨或谷雨后茶草制作的片茶,泡后叶片颜色一般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匀称,茶汤相应也浓些、若时间稍候一会儿青绿色也深些。再是品其味。通常是先慢喝两口茶汤后,再小呷细细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凉、丝丝的甜味;叶片营养生长丰厚的茶草制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汤,往往能够使你明显感觉到茶汤的柔度。
四是观其形。干茶开水发汤后,先浮于上层,随着叶片的开汤,叶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陆续下沉至杯碗底。有原来的条状开发为叶片状,叶片大小近同,片片叠加。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黄山。黄山是我国景色奇绝的自然风景区。那里常年云雾弥漫,云多时能笼罩全山区,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岛屿,故称云海。黄山的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黄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 云、松、石的统一,构成了神秘莫测的黄山风景区,这也给黄山毛峰茶蒙上了种种神秘的色彩。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在高山的山坞深谷中,坡度达30一50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上层深厚,空气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在这特殊条件下,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黄山毛峰茶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黄山茶的采制相当精细,认清明到立夏为采摘期,采回来的芽头和鲜叶还要进行选剔,剔去其中较老的叶、茎,使芽匀齐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据芽叶质量,控制杀青温度,不致产生红梗、红叶和杀青不匀不透的现象;火温要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叶片着温均匀,理化变化一致。每当制茶季节,临近茶厂就闻到阵阵清香。黄山毛峰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扁稍卷曲,状如雀舌披银毫,汤色清澈带杏黄,香气持久似白兰。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今属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辽阔,碧水荡漾,烟波浩渺。洞庭山位于太湖之滨,东山是犹如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西山是相隔几公里、屹立湖中的岛屿,西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采摘精细,做工考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从春分开采,至谷雨结束,采摘的茶叶为一芽一叶,对采摘下来的芽叶还要进行拣剔,去除鱼叶、老叶和过长的茎梗。一般是清晨采摘,中午前后拣剔质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焙干。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即搓团焙干工序。
洞庭碧螺春茶风格独具,常用之招待外宾或作高级礼品,它不仅畅销于国内市场,还外销至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 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一天,有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刚走到半山腰,却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 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怀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 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 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有专家提醒,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越好,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看外观色泽: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
2.看茶汤色泽:把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像陈茶的颜色一样。
专家补充,如果是着色的碧螺春,它的绒毛多是绿色的,是被染绿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应是满皮白毫,有白色的小绒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