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自有儿孙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终于安排好公公入院住院了,等待专家手术,住的双人间病房,小儿子陪护,大儿子交钱。

看我公婆,有时就会觉得:也许父母懒点,也不是坏事。

公婆生了两个儿子,小时候没怎么带,扔给爷爷奶奶带,儿子大了结婚买房没给过一分钱,小儿子没能力负责,再扔给大儿子,儿子依旧孝顺。

大儿子说:“等做完了手术,以后你们就啥也别做了,就在家休息养老吧!”他们才刚刚五十出头的年龄,没有退休工资,没有养老保险,就要开始养老了。纵观他们这辈子似乎真的没受多少累、操多少心。“儿孙自有儿孙福”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点都没错啊!

我妈经常羡慕我婆婆命好,一辈子没受过累、吃过苦,不操心儿子成家立业,也不用帮忙带孩子……儿子也孝顺。说实话有时我也有点羡慕,但转念一想,又自问这样的人生到底有意义吗?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没有奋斗,那么他的一生就不是真正的人生;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只是坐享其成,那么他的一生就是没有意义的一生。

十几年的姐妹群里,有小姐妹说起老家拆迁或公婆从政下海,送房又给钱。

以前我会很不屑,觉得这是啃老,不是自己奋斗所得,并不光荣。

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明白:能够“啃老”是一种幸运,如果父母自身条件很好,帮衬下自己的孩子又有何不可?孩子的生活确实会轻松很多;孩子被老所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幸福,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还有一种人,上啃老,下啃小,怕苦怕累、不思进取、习以为常、懒惰可憎。

想起公婆就此彻底开始养老了,想着老公的爷爷奶奶姥姥、还有没结婚的小叔子,一大家八九口人的负担,我们负担的起吗?幸好这次手术只要三五万块钱,如果是三五十万、上百万我们又该怎么办?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少?上周兴致勃勃地看房子,现在没心情也没时间去看了,更担心后面万一有什么大事需要用钱,万一周转不开怎么办?……

唉……有时会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可能我们的顶点也就是别人的起点,甚至不如别人的起点。

那些借着“儿孙自有儿孙福”,不仅对孩子不负责任,还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父母,真的不觉得愧对自己的一生吗?

靠自己奋斗致富的小姐妹A说:我们现在的顶点就是孩子们的起点啊!

家业平平无依靠的小姐妹B说:每个高度都有各自的风景。

年薪两百万又有家底的小姐妹C说:自己尽力了,再说剩下的靠运气。

颇有家底的白富美小姐妹D说:父母都不管,不过孩子到底是过得痛苦些啊!

……

老公在医院,手机电话忙不停,急电过来让我处理一个国外订单的事情,在线等欧洲合作伙伴的回复,就没有了看她们闲聊的时间。一边看孩子,一边看电脑。

处理好事情,顺手查了下“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来历,看到一首诗——

满江红
宋代:晦庵
胶扰劳生,待足后、何时是足。据见定、随家丰俭,便堪龟缩。得意浓时休进步,须知世事多翻覆。漫教人、白了少年头,徒碌碌。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禄。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也不须、采药访神仙,惟寡欲。

觉得这首诗似乎也说的不无道理。

现代的老人提到儿女的时候,通常会把一句话放在嘴边,那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这句话的意思是儿女自有他们自己的福气,老人不必过于担忧,也不必为他们过多操劳。

这个本意是对的,可惜很多人都曲解了。

再往下探究,原来“儿孙自有儿孙福”还另有出处:这句俗语源自于元代关汉卿写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提到这句话,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却不知道还有个下句。殊不知,下句才是精华部分,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这里还包含着一个故事——

相传明朝时期有一个穷秀才姓罗,家境贫寒,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而家中还有妻儿要养活,便选择去往异乡教书养家。

妻子是大家闺秀,他不在的时候家中事务都只能由妻子来操持。但妻子不擅长干农活,儿子长大一点后,心疼母亲,常帮着一起干活。

久而久之,儿子书没读几本,倒是学了一手干农活的好本事。

在外待了几年,罗秀才休假回家过年,见到自己的儿子,很高兴。

看着儿子已经七八岁了,想着也能读书认字了,便想考考儿子。古代父母最常用的考试方法不是写古诗词、就是对对联,所以罗秀才便从最简单的对对联开始。

对对联讲究对仗工整,秀才指着“天”,让儿子来对,儿子愣头愣脑的,也没明白父亲的意思,答不出来。一旁的母亲十分着急,有心给儿子提示。

她不停地指着地面,赶巧儿子的角度看到母亲指的是地面上的鸡屎,便脱口而出:“鸡屎”。

罗秀才大怒,又厉声问他“父亲”对什么,其母怕丈夫气坏,就指着自己,想让儿子对“母亲”,结果把手指胸口,便大声喊出“奶”字!

原本将考上状元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却得到一个笨儿子,罗秀才想不开,遁入了佛门。

罗秀才当了和尚,妻子很伤心,想要挽回丈夫,唯一的方法就是将儿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于是她一边忙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一边在空闲时辅导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一些,自己辅导不了了,便将多年的积蓄拿出,给孩子请来了最好的老师。

老人常说:勤能补拙,小时候看起来笨笨的儿子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高中了状元。

儿子此时已经是个成年人,能够明辨是非,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母亲多年来的悉心培养,于是考中状元后便急忙忙赶回老家向母上大人报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乡里出了状元,全村人都感到无比荣耀。

状元回家探亲时,大家奔走相告,在寺庙里待了多年的罗秀才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十分开心,马上赶回家为儿子庆祝。

但到了家门口,他却被人拦住了,守门的人进去通报时也只说有个和尚要化缘,罗家母子就想着让门卫给点盘缠,做个善事。可是这个和尚却不要,非要见罗家母子。

等见了面,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个和尚就是当年离家出走的罗秀才,罗秀才看到穿着状元衣冠的儿子,喜极而泣,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离别家乡十八秋,

千钱斗米我不收。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作马牛。

这句话的下句“莫为儿孙做马牛”其实是告诫天下父母,子女们自有他们的天分,有些天资聪颖,有些稍微愚钝,作为父母,不应当以天分高低妄下判断,过早断定一个孩子一生的成就。

在孩子小的时候悉心照料是理所应当的,但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心,期望孩子成龙成凤就处处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处事;更不该每日鞍前马后,替孩子操办一切生活中的大小事。

孩子长大后,要顺应他们的天分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碰到事情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在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认真看了“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来历,才明白这句话也是假的!

哪里有什么自来的“儿孙福”啊?

这就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爸爸,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并未尽到多少作为父亲的责任,却对孩子满怀期望。面对学渣儿子失望至极,气的离家出走,竟入了佛门。

不愿放弃儿子的妈妈辛苦赚钱,独自撑起一个家,并花高价钱请名师来教自己的孩子,最终学渣变学霸,十年苦学,一朝成名,高中了状元。

入了佛门的和尚爸爸闻讯赶来,家人只以为是化缘的和尚,要给钱米打发走,和尚却说自己是状元的爸爸,只要见面不要钱。相见后做了这首诗:“离别家乡十八秋,千钱斗米我不收。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爸爸却不知,学渣成为学霸高中状元的过程,这其中妈妈和儿子一起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面对儿子学习上的困难,爸爸只知道放弃逃避。十八年后,在母子的共同努力下,儿子才学有所成,爸爸又前来道贺相认。怎么有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