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2-12
1.颜色:大多数皮肤癌有棕、黑、红、白或蓝混杂不匀,遇皮痣出现颜色改变,应特别提高警惕2.边缘: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3.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或片状脱屑。有时有渗液或渗血,病灶可高出皮面。4.病灶周围皮肤可出现水肿或丧失原有皮肤光泽或变白色、灰色。 5.感觉异常:局部常有发痒、灼痛或压痛。当发生上述变化时,强烈提示有皮肤癌或黑色素瘤之嫌,对于具体情况你还是有去医院检查一下,早点发现,早点治疗好
第2个回答  2014-04-25
1病因
①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②化学致癌物质;③电离辐射;④慢性刺激与炎症;⑤其他:如免疫抑制阶段,病毒致癌物质等。

2临床表现
遇下述情况为高度可疑之早期恶性病变:
1.经久不愈或时好时犯或有少量出血的皮肤溃疡。
2.凡日光性角化病出现有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
3.往日射线照过的皮肤或旧疮疤,或窦道处出现溃破或结节突起时。
4.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其上显示轻度糜烂时当警惕原位癌之可能。

3检查
活检病理检查对皮肤癌的分类以及治疗方法也极其重要,而且治疗效果也不同。

4诊断
活检在较小的病变多行切除活检,诊断兼治疗一箭双雕,毕其功于一役。病变稍大特别是需切除包括病变缘外2~3毫米正常皮肤方能达治疗要求时缺损太大,造成外观缺陷,则做钳取或切取活检,记住要包括病变近缘部分。

5治疗
1.治疗原则
恰当的治疗方法不仅以皮肤癌的组织学类型为基础,还要根据解剖学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一般健康状况。在解剖学部位上应注意是否某些部位手术后易复发,某些部位能达到治疗计划的预期效果,如眼眶周围、鼻周围、耳周围是复发率很高的区域,因此必须选择治愈率更高的疗法。外科切除术施行前应想到解剖部位的伤口美容外观,切除后的皮肤功能,如面部凸起部位:鼻、唇、面颊、额、耳轮处手术愈合,瘢痕紧缩,令人难以接受。面部凸起部位和损伤功能部位应做好皮瓣、皮肤移植等项准备。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一般健康情况,如有凝血障碍或接受抗凝血治疗时,必须采用不出血的方法治疗,冷冻治疗、CO2激光、放射治疗均可应用。年老体弱,女性患者过长时期的放射治疗,有时耐受不了,可以选用刮除术和电干燥法,也可应用外科全切除术。
2.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 主要是局部外涂、局部敷贴及局部注射。
(2)全身治疗 对在原有瘢痕基础上发生的鳞形细胞癌、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的鳞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以及发生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需用全身化疗。
3.刮除治疗
一般用刮除术和电干燥法治疗基底细胞癌、浅表性鳞癌,是利用肿瘤与其周围正常肤色的界线进行,用刮匙刮除,术前应注意刮匙大小要适宜,一般较新生物稍大即可,术时稍向下用力,以免滑脱,伤口涂以抗生素油膏。其优点是可获得一个光滑而仅有少量色素沉着的美观伤口,缺点是没有切缘的病理检查结果,无法了解切缘有无癌残留,因此对此法应该慎用。
4.放射治疗
基底细胞癌和鳞癌对放射治疗都很敏感,即疗效很好,在确定放疗前,必须考虑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史、解剖学部位、治愈与复发,最后达到的美容效果。
5.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仍为治疗皮肤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切除的范围应随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而异,对于病灶小、浅表而边界清楚的基底细胞癌,距肿瘤边缘0.5厘米作切除,一般即可达到沿愈目的。对病灶范围大、浸润广的病例,应距原发灶3~5厘米作切除,应作冰冻切片检查。切缘阴性的基底细胞癌,其局部复发率为1%~5%,肿瘤基底的切除范围随病灶浸润深度而定,如发生于头皮的浅表基底细胞癌,可行广泛切除后植皮;累及骨膜者应将骨膜一并切除后作带蒂皮瓣移植及植皮术修复。对鳞形细胞癌的切除范围基本上同基底细胞癌,但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应作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