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思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摘要: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必须转换观念,合理定位,要确定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融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和机制。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

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天津师范大学工商管理系从加强实践性教学入手,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同公司实际操作的结合还存在许多脱节。从教的方面分析,现在国内高校通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把工商管理分割为若干相互独立的课程,以课堂讲授理论为主,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同时教师也因为一门课程的局限,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从学生学的方面分析,由于缺乏相关要求,学生对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往往注重理论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也不知道理论知识如何同企业实际结合,因此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想

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定位是“面向企业,立足岗位;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满足时代对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彻底转变将实践教学视作理论教学附属的观念,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教学组织、内容安排、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促进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1.增加实践性教学时间

为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和探索,我院在教学计划上,一方面适当压缩课堂理论性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如调整后的教学计划,无论从总学时,还是从实践教学时数比重,乃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都有了较大的变革,修改后的方案更适应市场的需要和本科能力培养、素质结构改变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实践性教学全程化。工商管理系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有意识地安排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数,至少达到总学时数的1/4,从大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到毕业为止,安排有计算机上机训练、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在大学四年整个教学计划中保持实践性教学的渐进性和不间断性。

2.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

创新人才需要有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尤其重要。为此学院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学院从成立到现在,“九五”期间累计投资77 万元,“十五”期间累计投资184 万元,实验室使用面积达950 多平方米,目前管理学院共设10 个教学实验室。包括:ERP 沙盘实验室、电算会计实验室、物流仿真实验室和ERP、电子商务、档案保护、会计模拟、电子政务、摄影、情报学实验室,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度、自成体系、特色鲜明,以满足本科教学为主的综合性实验室。为学生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训练提供平台。特别是近三年来,管理学院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比例不断上升,目前已达到实验课总数的93%以上。

3.积极开辟实习基地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近几年来,管理学院不断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的联系,实习基地建设卓有成效。目前,我院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数量已达到7 个,涉及的专业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会计、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促进校企联合共同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实习场所。

4.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

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系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办法:一是聘请企事业单位有关方面专家担任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二是鼓励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适当从事社会兼职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我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制度和办法,将教师的科研、教学与参与社会活动完成情况与岗位聘用、年度工作考核挂钩,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三、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1.增加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实验本身感兴趣时,才会引发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我们对教学实验改革的思路: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运用模拟实验教学软件,开展各种专业模拟实验教学,如ERP 沙盘,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经济管理环境中充当企业管理的某一角色,“身临其境”地参与企业竞争。二是联系企业的实际,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

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向能力有效转化的桥梁。工商管理专业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试行“三步走”。第一步:认知实习,即让大二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两周的认知实习,目的是让他们了解某个工商企业的情况;第二步:专业实习,安排大三学生到企业参加四周的专业实习,目的是体验工商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第三步:毕业实习,大四下学期安排六周的毕业实习,让学生自找实习单位,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目的是了解实习单位管理运作状况,确定毕业研究的课题,收集有关资料,为完成毕业论文打好基础。学院鼓励学生针对企业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论文成绩上有所倾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新务实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把实践教学提到重要日程上来[J].中国高教研究.2001,(08):3-4.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何小平.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高教论坛.2004,(05):99.

[4]赵红梅.工商管理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讨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01):96-97.

[5]赵红梅.关于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08):31-3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