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自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在古文中.登高者必自卑,行远者必自迩是什么意思,

迩,就是近【章句】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俗译】 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极远的路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迩”,也就是知道与“远”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迩”(不远)而已.君子之道,就好比登极高的山一样,如此就能使人知道“自卑”,也就是知道与“高”比较起来自己只不过是“卑”(不高)而已. 行远升高 《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后遂以“行远升高”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行远自迩 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比喻做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语出《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2.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的阅读答案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阿 明

① 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②或许你早已听说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性情暴躁,而且非常专制,这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孤独的性格,他有时不免有点自卑。事业最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很绝对的话,不过,卡夫卡没有放任这种自卑,而是一直企图超越自己,终于写出了《变形记》、《城堡》这样的优秀小说,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③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普希金当学生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无论做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哪种方法,最后他都会让答案等于零。为了自我鼓劲,他选择了写诗,结果成为一代文豪。…………

④自卑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 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惟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境。自卑是这种谦和的母亲。

⑤自卑对人生还有一个重要价值:让你变得有所敬畏。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所顾忌而起的:贪官之所以把手伸得很长,无非是因为觉得在他那个小圈子里,他可以搞掂一切;奸商之所以泯灭天良牟取暴利,不过是由于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对付国家的政策、法律……这些人的确没有自卑感,然而,没有道理的“自信”却毁了他们。

⑥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到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决不可能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选自〈〈时文选粹〉〉第二辑)

21、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分)

2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本文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

B、自卑的意义只有一个方面,即它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

C、贪官和奸商之所以无所顾忌,是因为他们觉得人要自卑不要自信。

D、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自信的重要性。

23、第② 段所列举的是正面论据还是反面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内容。(3 分)

24、选文第③ 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25、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自卑的理解。(3 分)

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21、自卑也是一种力量。

22、D

23、是正面论据,(1分)卡夫卡不放任自卑,超越自己,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2 分)

24、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爱迪生和普希金成功的事迹,有力论证了“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这个观点。(2 分)(如只简单地r答“通过举例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只给1 分)

25、答案示例:适当的自卑,它能使我们看清自我,对我们走向成功很有帮助。在学习中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被自卑所压倒,要化自卑为动力,积极进去,不断进步。(内容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通顺1分,共3分

3.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白话译文:

所谓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判断事情的疑似难明,分别事情的何时当同何时当异,明辨事情的得礼或失礼。依礼而言,不可随便地取悦于人,不可说做不到的话。

依礼,做事不得超过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随便地与人套近乎。涵养自己的德性,实践自己的诺言,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

行合忠信,言合仁义,这才是礼的实质。依礼,听说过招致贤人是要用他的德行来影响教化,没听说过招致贤人只是要他当块招牌而已。

依礼,听说过有学生主动来到师门拜师学艺的规矩,没有听说过老师反而到学生住处去施教的。

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

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

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

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出处:出自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戴圣所著的《礼记》中的《曲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

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