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说着说着就成真|孩子会被你的语言塑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我有个表弟,在我的印象里,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个“腼腆、害羞”的人。

可是后来有一天,我和他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偶然听到他朋友喊他“老大”。并且说,表弟为人仗义,很健谈又有主见,他们宿舍里的人都很佩服他。

我一时错愕,怎么也无法把眼前这个"老大",与我那个一说话就脸红,亲戚聚会的时候,永远都躲在后面,不敢叫人的表弟联系起来。

我只记得,每次我们回老家,他总是站在那里手足无措,总是红着脸不好意思叫人。

而我舅舅也总会说一句话:“哎,从小到大都这样,他就是腼腆,一点也不大方。”表弟的脸就更红了。

表弟告诉我,平时倒还好,就是一到特定环境,或面试之类的重要场合,他就总是会面红耳赤,心里总有个声音一直在提醒他,“你是个腼腆、害羞的人”。

我突然想到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

就是父母常对孩子贴各种标签,而孩子由于三观还不成熟,他们无法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只能依靠父母的“标签”来知道,自己是谁,能成为谁。

“懒”“慢”“笨”“胆小”“任性” …这些话我们平时可能会经常说, 大多数人只是随便说说,但问题是,孩子却不会随便听听。他会把我们的评价内化为对自己的认知,他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某个行为不好,而会内化理解成自己不好。

更可怕的是,他会从心里慢慢认同父母的评价,把自己等同于父母的评价,找各种“证据”证明父母的评价。

不是他故意要跟你对着干,而是他潜意识中,趋向于变成你眼中的那个他。

于是,你说孩子笨,他会更笨,你说孩子慢,他就更慢,你说孩子胆小,他就愈加胆小。

研究表明,以孩子身上的优缺点比例而言,多数孩子优点大概能占到85%,缺点仅有15%。

然而,“爱之深,责之切”,父母们通常更加关注的是孩子身上15%的缺点,而忽略那85%的优点。觉得做得好的地方就不需要再强调了,只要盯着那15%的缺点,让他们改正过来,就大功告成了。

可实际上,这样的想法,直接造成了父母“好心却办坏事”的结果。 你越关注孩子15%的缺点,孩子的缺点就越会被放大。

对于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

孩子年龄小,熟练度不够,做事慢,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曾经,我一再忍不住去提醒小笑同学:“快点,你怎么这么慢”,直到后来有一天,小笑同学一脸挫败地说了句:“我就是这样慢”。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惊醒了。

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他一再确认:我就是慢!他接纳了“慢孩子”的标签,不相信自己能快,潜意识里也不允许自己变快,因为他觉得妈妈说得对,认定了自己就是个“慢孩子”。

那怎么办呢?难道就任其发展了?其实也不是, 我们只需要换一种思路。把注意力从15%的缺点上,移到85%的优点上,优点就会无限放大,缺点就会越来越小。

那天以后,在对待孩子慢的问题上,我完全换了一种方法。他并不是每件事都慢,我留意他每一次做得快的事情,然后不断提醒他:“你很快”、“这么快就做完了?”、“哇,像超级飞侠一样快”。

如果遇到他实在需要加快速度的事情,我就想各种办法调动他,怎样都行,但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就是不说他慢。

现在,他慢慢接受了“快孩子”这个标签,做事情明显比以前快了。有一次我要和他比赛,他很自信地说“一定是我先完成,因为我做事情超快!”

“说他行,他就行,不行也行;说他不行,他就不行,行也不行。” 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可塑性是最强的。千万别随口、随意、随心情给孩子贴一堆消极标签,你口中的“胆小鬼”不会变得勇敢,你口中的“笨蛋”却真的会变成笨蛋。

标签可以贴,但不要乱贴,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贴上积极、正能量的标签。因为,孩子,终将会如你所“说”。

感谢你来,如果喜欢,别忘了帮我点亮红心哟~

《接受孩子的“熊情绪”,别让他活成一座“孤岛”》
《醒醒吧!孩子不专注,错全在你!》
《那个“听话”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读懂孩子的心理,不要对我说“不要”!》
《摸准孩子的心理,说一遍他就肯听》
《读懂孩子的心理,你“偷懒”才能遇见更好的我》
《读懂孩子的心理:不吼不叫我才听得见(上)》
《读懂孩子的心理:不吼不叫我才听得见(下)(方法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