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君灵地久驻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江西新建地处赣江西岸,鄱湖之滨,是一方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新建辖区南北狭长,中间被南昌市城区隔断分为两大块,故民间俗有“上、下新建”之分。南边的叫“上新建”,境内西山、石岗、流湖、松湖一带与高安、丰城接壤,其地脉磅礴蜿蜒,佳气葱郁,层林古木,蔚然深秀,且四面清流激湍,烟村廻环,谓之“仙府”。自晋宁康二年八月许旌阳逍遥山下拔宅飞升始,邑人笃信道教,历晋唐而越宋明,真君民间崇拜活动愈演愈烈,每年农历八月初,民众都要举行“开朝、南朝、西抚”等祭祀仪式,场面声势浩大,于今不衰。

        今上新建境内亦多许旌阳古迹,久驻即其一也。久驻旧名鹿溪,相传许真君访道过溪上,爱其风气,盘郁徘徊不能去,为驻马者久之,这就是“久驻”的得名由来。久驻位于今天的新建石岗东北,毗邻流湖镇,其东地势平坦,近端大球山逆水而上,宛若狮蹲石上,为久驻水口屏障;西北多山岗与丘陵,七星岭、马尾山等众山峦拱卫其间。

        今久驻附近还有几个地名与真君有关。久驻北二里许有地名“权顿”,相传许旌阳在此小憩,稍作停顿后辄命驾去,故曰“权顿”。权顿原有一寺庵,香火繁旺,可惜抗战时期焚毁于日寇之手,再后来被夷为农田,老百姓通常称这里为“田地庵”或“权顿寺”。直到今天久驻的农人在此耕作时经常会挖到一些精美的残砖断瓦,令人不胜唏嘘。久驻南三里许,有村庄叫“暮投”,昔真君由久驻而南,停车延晀,至则暮矣,投宿村中,故称此地为“仙居暮投”,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暮投”。暮投为邱姓村庄,现址归流湖镇北城村管辖。

        登上久驻村前对门山,可以看见不远处的细珑子水库,这个水库就是真君当年饮马的鹿水井遗址。《万寿宫通志》记载:“鹿水井,在宫南久驻溪中。天旱溪涸,井乃出,紫石盘旋,肤色光莹。石罅中清泉涌出,洁白非常,以烹茗,辄成紫色。曾有群鹿聚饮其中,故名。世传真君饮马于此”。

        久驻村里老人讲,当年许真君途经久驻,见此地山岭环伺,为九龙聚会之所,本打算在此建一道观,却因为村前对门山而作罢。对门山村人习惯称为“猪头山”,其形状奇特,酷似一正在啃食的猪头。道家讲究避荤腥,所以真君只能另择观址,后来他在距久驻五里外的刘家坳里建了一座紫阳观。《久驻喻氏宗谱记载》:“紫阳观,真君故址也,占地百余亩,民国丁亥重建,高楼林立,雕梁画栋,暨未成,待解放后被毁,留空地一块,吾久驻村民每年正月举龙灯纪念一趟”。

        明代万历年间,新建久驻人喻均作了三首地名诗来纪念这段真君轶闻,其辞冲淡高古,透出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之气。

        喻均是新建久驻喻氏十一世孙。大约在南宋末年,喻氏最先来到久驻繁衍生息,久驻喻氏始此名播。

        《久驻喻氏宗谱记载》:喻氏始祖德善公,字天庆,南宋理宗绍定癸已(公元1233年)由濠溪分迁久驻,濠溪故址在今石岗镇西北方向东安村大林熊家附近。相传始祖德善公偶过久驻溪,见此地山明水秀,有龙光之气;又闻许真君烧丹玉隆往来于此,称其为九龙聚会之地。故德善公因名驻其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于是久驻这方真君灵地肇有喻氏,迄今已逾八百春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群众以“保卫祖国”之意将久驻片区命名为保卫大队,“保卫”之名沿用至今。保卫村委会久驻喻家村田多地广、物阜民安,族人崇文尚武、蔚然成风,洵为当地之巨族。

        族谱记载久驻喻家村的宅基地是块“伏虎地”。老辈人说久驻喻村最早并不建在这里,而是在今址对面半里多地的高坡上,中间曾有一圳相隔,圳叫“流古圳”。喻氏在流古圳边居住了近两百年,这段时间里喻氏不仅人丁单薄,而且考取功名者也几乎没有。

        直到明朝初期,喻氏因机缘巧合得高人指点旺地建宅,逐渐发展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村庄。话说某年夏天,一风尘仆仆的老者途经久驻村,日高人渴便在村里歇脚讨口水喝。老者是一名精通风水的高人,他瞅了瞅伏虎基址,看了看脚下的流古圳,摇摇头自言自语道:“咳!好笑,有基不居,日日看基!”。村里有机灵者看出老人是“地仙”,就问老人此话怎讲?老人越过流古圳,指着对面说:“此地西高东低,映带清流,地势幽峻,形如卧虎酣眠,是极难得的伏虎地,可容万户之居!眼前这么好的宅基地闲置不用,岂不可笑?”村人又问在何处开基?老人来到伏虎地,随手垒了三块石头,继续说“当聚族於斯。虎尾出武将,虎头出文官”,然后拔腿就走。村人追问何谓虎头,何谓虎尾?老人说:“我从不给人看回头地。一切都有定数,不必强求,记住勿伤虎眼,住宅朝南背北,合族兴旺。”说罢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地离开了。

        久驻喻氏聚族于伏虎地后,生齿渐繁,日益壮大。嘉靖四十年辛酉,久驻村人喻南伟中武举,三年后的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喻均乡试中举。武将文官、虎尾虎头,当年老人的预言一一灵验。

        喻均字邦相,号枫谷,久驻喻氏乃至豫章喻氏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隆庆二年(公元1568),二十九岁的喻均登进士第,从此踏上仕途,历任工部主事、兰溪知县、杭州府同知、处州知府、松江知府、山东按察副使、天津兵备副使。

        喻均每任一处都颇有政绩。厦河塔是浙江丽水标志性的古建筑,历经四百三十多年沧桑,至今屹立在城东佛头岩之上。此塔是万历十三年处州知府喻均首先倡导建造的,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了当年喻均造塔的事迹:均“从郡大夫士之欲作塔,以发山川之奇”。喻均顺应民意,主动作为,在他精心筹备下,厦河塔终于在峭壁森立的佛头岩顶破土动工。

        厦河塔喻均只造了一半,“既以迁擢未竟”,一纸调令,喻均匆匆收拾行囊赴任松江(今上海地区)知府。

        喻均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在松江知府任上开库活民的事迹。万历十六年,松江发生特大水灾。有洪灾怎么办,当然是开仓赈灾,古代信息不发达,像开仓放粮这种大事必须逐级上报审批,等批示下来,地方官员才能开仓放粮。面对灾情,喻均没有墨守朝廷的旧规,而是冒着被杀头的风险擅自开官仓放粮,并带头捐奉银开始赈灾工作,救活灾民数十万。这堪称明代地方官最成功的赈灾事例,使喻均的政绩声誉传布四方、流播后世。以至于赈灾结束后,喻均主动上书请罪,不降反升,擢山东按察副使。此事在崇祯《松江府志》有详细的记载。

        喻均不仅官声卓著,而且诗文俱佳,卓然大家,跻身明朝“文学复古运动四十子”之列,与文坛盟主王世贞、文学家屠隆、著名学者胡应麟等顶级文人交往密切,诗文酬唱,至今所存各家诗文集内,多有涉及喻均的赠答之作。

        王世贞评价喻均诗文:“文气雄而调古,驰骤开阖,不法而法。乃其持论,往往出人意表,歌辞亦称是”,更结合其人格赞扬说:“邦相无一毫俗吏态,游览倡和,令人慨想,临川之美,足可纸贵。”喻均宦游各地纵情于山水,写有大量诗作,各结为诗集,如《兰阴诗稿》、《括苍诗稿》、《武林诗稿》、《浪游诗稿》、《仙都诗稿》、《云间诗稿》、《山居诗稿》等文集。这几种文集今分别保存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图书馆,而孤本《山居诗稿》十五卷仅存于日本尊经阁文库。

        万历十八年,喻均调任天津兵备副使。因遭政敌讥议弹射,喻均上书乞求辞官,回乡隐居。致仕后喻均与文友汪应娄、张洪阳、朱谋晖结为“佳山社”、“龙美社”,优游于林下,徜徉山水间。后期喻均与新建籍同榜进士张位交好,频繁走动于张位的藏书楼闲云馆(遗址在今南昌市八一公园南湖杏花楼),常与名士汤显祖、刘应秋等人在此以文会友。

        喻均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经史虽非其所长,但每历官之地,好收集地方史料纂修志书。万历十二年,时任杭州府同知的喻均修撰 《勋贤祠志》,配以图版。此书国内久佚,惟日本尚存一孤本。晚年的喻均更是着手纂修《新建县志》,在张位等人通力相助下越年而成。从严格意义上讲,万历版《新建县志》是新建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可惜迭遭兵燹,其刻本在清时散佚,后世难窥全貌。现存世最早的康熙版新建县志就是在其基础上编撰的。

        喻均生前即以诗名享誉当世,直到清初,家乡文士在赞誉喻均时仍称其:“所著诗文,挥斥八极,浑涵万象,树典型于雅颂,采风藻于二南”。而在喻均的家乡久驻村,即便是四百年后的今天,枫谷老爷喻均还是村民闲暇时津津乐道的话题。

        枫谷先生显贵后为家乡做了不少实事,久驻村里至今还遗留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古迹。先说久驻牌楼,牌楼矗立在村中心路口,四层七楼,马头墙高耸,造型古朴大方,大门两边对联是喻均亲撰:“久立重门伏虎地,驻成牌楼凤凰池”,横批是大理石石匾:“聚族於斯”。村里老人讲这石匾上四字是明代大书法家松江府董其昌的手迹。喻均曾在松江知府任上拔董其昌于童子试,董在枫谷先生面前执弟子礼。

        牌楼无言,石狮不语,默默地守护了久驻村四百余年的风雨沧桑。2016年久驻村决定对老牌楼加固改造,修葺一新的牌楼上部基本保存原貌,石匾和石狮还是原来的物件。惟墙身采用青砖本色,典型的赣派建筑风格。大门的对联换成:“久安长治好聚族,驻守世居在於斯”。

        相传喻均为改变久驻村的风水格局,请人建了一座风水塔和三口八角井(现如今村里三口井还能找到其二,风水宝塔的塔基尚存)。可找来风水师被喻均仇家重金收买,居然暗中使坏,把三口井分别打在伏虎地的左眼、右眼和心脏,风水塔选址在水口的莲花地上。幸亏发现得早,打在心脏的第三口井被及时制止,但打好的两口井定住了虎眼,伤了文脉,以至于后来的四百年里,久驻村再也没有出过像喻枫谷这样的大官。村里世代口传董其昌后来与喻均父子交恶,指使风水师干的,但此说无法考证。

        枫谷先生对于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容膝轩”,以表心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盛夏,喻均在家乡久驻村逝世,享年67岁。容膝轩墙壁上显眼位悬挂着老友王世贞手书《为喻邦相作容膝轩歌》,或可是喻均一生的写照。

        喻均育有四子,皆是饱学之士,传一时佳话。三子喻应益最有其父之风,学识渊博,工诗善文,早年屡试不举,中年隐居不仕,与汤显祖、谈迁等名流为知交,曾为史书《国榷》著序文,有《涤荡漫集》、《登乌石山诗集》、《登越王山诗集》、《澄澜阁宴集》、《万寿宫诗集》等诗词文集传世。二子喻应夔亦有文名,书法、诗词、楹联均颇有造诣。祟祯戊辰年任于都县训导,后升荆州兴山知县,敕封文林郎,也算是宦门延祚,光耀乡梓。

        久驻喻氏源自濠溪,与澹台门豫章喻氏一脉相承。《久驻喻氏宗谱》记载:南宋末德善公由濠溪徙久驻,久驻七世祖汝春公分迁合上喻家(今流湖罗桥喻家),罗桥球峰公续迁莲溪喻家(今流湖地上喻家);久驻重宝公分迁松湖镇港北喻家,港北文德公续迁程坊(今流湖义渡程坊堎喻家)。隆庆四年,喻均主持久驻、罗桥、莲溪、港北喻氏族谱共修,并亲拟久驻喻氏字辈:“应仕全学,公卿继芳。愿传世德,庆祚永光”。清初,罗桥喻氏后裔,贵州平越军知府喻全昱续添十六字:“文章炳蔚,勋业载扬。桂兰晋绍,麟凤徵祥。”

        阳春三月,天蓝水碧,草木如织。立足久驻村口,放眼但见祥云纷郁、遍笼桑梓,满原绿植积蓄一个漫长冬季的能量,继而一个冗长的雨季滋养,终于迎来了她们生命中最妖娆的时刻。

        “仙驾已随云烟渺,枫谷秋来依旧红”。八百年的风云过往,又岂是区区数言能尽哉!惟愿每位喻氏子民能牢记历史,不忘初心,逐梦今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