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套板现象解决办法|黎明现象的解决办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19
  高中生作文的“套板现象”      1、立论方面的问题:人云亦云无新意。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论点的基本要求是鲜明,也就是立场明确,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多数学生在写作时用的都是前人的观点,如“骄兵必败”、“业精于勤荒于嬉”、“忧劳可以兴国”等。这些观点不能说不鲜明,但因为人云亦云,缺乏新意,使用起来很容易犯典型的“观点陈旧”病,难以写出独具匠心的作品。
  
  2、论据方面的问题:贪多不得太雷同。
  一是求多,以为论据多就有说服力,选取论据不筛选,不管是否切合论点,一古脑堆砌在文章中。二是雷同老套乏新意,谈勤奋便引华罗庚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谈毅力便用爱迪生做实验不怕失败1000次;阐述战胜自我,不是选洪占辉敢于战胜自我,挑战贫穷,就是选海伦虽然双目失明,但意志顽强终于成就一番人生。这些论据不能说不好,但用多了,难免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语言方面的问题:套板反应缺活力。
  调查显示,高中生在写作时往往有这样的偏见:议论文只要“三要素”齐全,语言功底就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很多学生选择写议论文的原因之一。诚然,与其他文体相比,议论文在文采上不过分追求华丽,但也绝非是毫无讲究。高中生所写的议论文在语言上常常表现出两种怪圈:一是伪成熟,老气横秋,故作深沉,说教味浓厚;一是过于平实,夹叙夹议,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就是语言上的“套板反应”症。实践证明,语言缺乏活力、缺乏新意的议论文很难获得较高等级的评价。
  
  解决写作“套板现象”的措施
  
  1、论点方面做到“见解新颖”。
  所谓“见解新颖”,就是“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要追求作文立意上的创新并避免失误,就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格修养。只有这样,我们在写作文时,才能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以新颖独到的见解实现立意的真正创新。例如反弹琵琶法,就能体现作文论点新颖。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针对已有的观点,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例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有感于“狗拿耗子”》的随笔。他的基本思路如下:文章欲扬先抑,从主人的角度指出狗拿耗子是越权管理;接着笔锋一转,指出狗是被冤枉的,狗之所以去拿耗子,是因为猫的失职;最后号召大家做明智的主人,对社会上各种“懒猫”的渎职行为大肆批判。这篇随笔起笔不凡,从俗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出发,谈及对狗与猫的评价,为狗翻案的勇气可嘉。需要强调的是,反弹琵琶不同于“唱反调”。反弹琵琶应建立在呼吁正义、支持崇高,鄙视邪恶、反对庸俗的基础上。
  论点的新意需要论者有卓越的见识,没有见识,难免会拾人牙慧。见识从何处来?平时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让他们畅游知识的海洋。读诗以言志,读文以悟道,读经史子集以明事理,读数学以通逻辑,读科学以知大局……学识在广泛的阅读中越来越丰富,思想在长期的磨炼中愈来愈深邃。这样,学生才不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才不会夸夸其谈,流于无知与肤浅;才不会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才不会妄自尊大,盲目自信。
  
  2、在论据方面,要做到新而典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议论文写作也是这样,只有掌握大量的论据,运用的时候才有选择的余地。在使用时,应当精挑细选最具典型性的论据。除此之外,还应不断改换切入视角,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效果。
  有些学生纯粹追求论据新奇,炫耀文笔,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论据罗列在一起,缺乏内在逻辑,损害了文章中心内容的表达。如湖南省07年的一篇低分作文《诗意的生活》(节选):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山,挺立成一道坚毅的风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江,高唱着一支雄浑的赞歌。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的风,飘摇着总被无情恼的情愫。“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雨,敲打着晚秋冷清的黄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预报着春天将要到来的消息。
  ……
  单独来看这些论据,它们一个个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平时的积累。但这些优美的材料时而豪迈、时而忧伤、时而落寞、时而欢快,无法凝聚成一个统一的中心,读者是无法知晓作者究竟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诗意地生活”的。
  这类未加筛选、纯粹求新的论据,在高考作文中比比皆是。这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究竟靠什么打动读者?
  还是让我们再来看看湖南省06年《谈意气》的一篇高分作文(节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信心。
  作者抓住了三个意象(竹、弄潮儿、行者)共同的特征(坚韧不屈、勇敢无惧、信心百倍),准确地诠释了“意气”的内涵。所引诗文论据恰到好处,新而典型,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不单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各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个统一的中心。我们在作文时,必须确定一个统摄全文的中心,然后才能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在组织材料时一定要注意,能正确表达中心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对于那些虽然新奇优美、却不能为正确表达中心服务的材料,要舍得放弃,不能生硬堆砌,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3、在语言方面要做到“新鲜活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针对学生写作语言套板反应,笔者实施了如下策略:写“日思录”,锻炼思维,深化思想。要求每天坚持写一则,必须有感而发,必须有所思考。
  思维是中学生作文水平快速提升的一大瓶颈。许多学生的作文在文章布局谋篇上,能够做到重点突出,中规中矩,但文章语言却平淡无味、乏善可陈。这时,应该要花大气力进行思维训练,而不是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成于“笔前定型”,其意就是在写作成文之前,必须有思想的定型;张志公先生也说过:“学生的文理不通多半是因为没有想清楚”;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断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语言脱离思维。”
  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维是作文的第一要素,是作文的前提。我们不反对作文技巧,但我们必须明确,作文技巧其实都是思维的外化。例如,写作中的层次其实就是思维连续性的“中断”,在思维行程中,每一环节告一段落,就成一层次,一前一后就显出了层次来。而“线索”则表现为作者的一种纵向的思维经脉,至于词语的调整、句式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都离不开思维。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学生在写作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不愿思考、不会思考。对此,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思考搭建平台。我平时也为学生介绍一些写作思维方法,但绝不从写作教科书上照搬一些生硬的方法,而是将思维方法借助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例如,我总结出这样几种思维方法:“说文解字法”、“境界分层法”、“对称构思法”、“七巧板构思法”,学生运用起来颇觉便利并且兴趣盎然。
  平时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和写作量,然后进行扎实的思维训练,最后作一些技术指导,避免了语言的“套板反应”,文章逐步鲜活起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