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师,真的可以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吗?

同济大学教授招收硕士生信息引讨论,校方表示老师个人特点不干涉。

第1个回答  2023-04-08

答:身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难完全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因为作为人类,我们无法避免情绪的波动和影响,情绪是我们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作为教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也会让我们产生各种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很难完全隔离于教学工作之外。

但是,身为教师,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个人情绪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尤其是负面情绪的影响。因为个人情绪的波动和负面情绪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态度和对学生的教育。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那么我们所教育的学生很可能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不正当的教育。

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评价。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和客观,尽可能地避免个人情绪对学生教育的影响。当我们遇到不满意的学生表现时,我们可以通过冷静地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评价来对待学生。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情绪化的处理方式,而是采取冷静、客观、公正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也需要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注,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和进步进行肯定和鼓励。在这些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动力。

综上所述,身为教师,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个人情绪对学生教育的影响,保持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帮助。

第2个回答  2023-04-08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客观、中立的,不能带有个人情绪。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

1. 控制情绪:教师需要掌控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如果教师感到自己情绪失控,应该先暂停一下,冷静下来再进行教学。

2. 避免主观臆断:教师应该避免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感觉或偏见来对待学生。对待学生应该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3. 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应该让个人情绪影响到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

4. 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可以保持中立的态度,避免带上个人情绪。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客观,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把个人情绪放在一边,以专业的态度来对待每个学生。

第3个回答  2023-04-08

身为一名教师,我可以有底气的回答这个问题。教育学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

虽然人无完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的十全十美。然而,教师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尽可能地减少个人情绪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以下是我总结出的一些帮助教师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的方法,可以参考一下哦:

1、首先,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认知和管理。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冷静和客观。

都说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如果教师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那么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有类似的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情绪管理技巧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2、其次,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教师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服务。要有爱岗敬业精神,也要有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觉悟。

3、再者,教师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发展情况都会不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们,而不是将个人情绪带入到教育过程中。

4、最后,教师需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时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充分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互信互敬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理解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总的来说,教师不能完全避免个人情绪的影响,因为教师也会有除了工作之外的生活。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尽可能地减少个人情绪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对于教师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哦~

第4个回答  2023-04-08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教学情绪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学行为,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的态度体验。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教师有激情,学生才更有激情。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情绪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互为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手段进行的,对信息的认知解释、评价,形成了其情绪的基础,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会相互影响。但总的说来,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情感和情绪在通常情况下是自然流露,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控制流露的情绪,这些都形成感染源。被感染者往往是因为仿效、移情、参与心理和空间共存等原因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这些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有时甚至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认识和运用情感的迁移性和渲染性,“以情感人”,学生就会产生情感认同,“亲其师,信其道”,主动接受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情绪和感染力,将会直接引起学生的相关情绪活动,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教师的劳动不同于工人、农民的生产,其主要区别在于劳动对象的不同,一个是死板的物,一个是活生生的人;一个是力与力的相互作用,一个是情与智的交流过程。一堂好课,教师的心情必然是良好的,情绪必然是积极的。当教师情绪饱满而又平稳的时候,就会觉得讲课十分自然、连贯,轻松而又愉快。同时,这种积极的情绪也会通过教师的感染力传给学生,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活跃思维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回答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情绪低落,精神萎靡,心烦意乱,或者牢骚满腹,易于动怒,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和活力。教师的这种消极情绪同样也会通过教师的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导致学生情绪压抑,昏昏欲睡,思维混乱,疲于应付,很难集中精力听课,更不可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课堂就分成了教师、学生两部分,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收效甚微,并且极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

影响教师课堂情绪的因素

影响教师课堂情绪的因素很多,有偶然的、必然的、潜在的、突发的等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对教学的态度

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其情绪状态多为肯定的,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常常表现出否定的情绪状态。提高教学效能感首先要端正对教学的态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当教师觉得自己能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为学生做出表率时,只有当教师把教学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才能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有的教师只是把教学当作自己谋生的手段,而没有真正把心思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这样会使教学行为比较随意,出现消极情绪的频率比较高,以致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的情绪和课堂教学情境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神亢奋,情绪饱满,思维敏捷,妙语连珠,就会吸引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创设活跃和谐的课堂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不良的课堂情境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比如教师认真、周密地备好了一节课,情绪盎然地走进教室,准备上好一堂课时,却发现教室里乱哄哄,高涨的情绪就会一下子跌到谷底,表现出失落、烦躁的情绪,于是,照本宣科,草草结束,收不到意想的结果。或者正讲课的过程中,有学生捣乱,破坏原本良好的课堂秩序,也会导致教师情绪低落,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敷衍了事。只有当教师情绪与教学情境和谐互补、互相促进的时候,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人际关系

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家庭、社会、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各种琐事,社会对教师的种种压力,学校各种奖惩及学校领导的某些行为等等,都会让教师心理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更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们最喜爱的是那些信仰和利益与自己相同的人,那些有技术、才干和能力的人,那些具有令人愉快或“令人崇拜”的品质,如真诚、善良、坦率的人,那些反过来也喜欢自己的人。这种现象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教师往往喜欢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或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学生;学生往往佩服有才干或在某方面吸引自己的教师。这些人际偏好经常被带进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情绪、行为产生影响。

此外,教师的身体、个性和其它因素对教师情绪的影响,有时也会被带进课堂,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积极主动调节情绪,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既然教师的情绪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变消极为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知识水平,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同时注意修身养性,泰然处事。遇到困难坚韧不拔,对待他人宽厚仁慈,淡泊名利,坚定信念,在工作中时常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其次,要学会掌控局面,调适情绪的技巧。一旦发现自己情绪不佳,就应适时调整,可以采用静坐、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课堂上由于偶发事件破坏自己情绪时,要努力控制自己,可以稍稍加以停顿,既可稳定自己情绪,又可稳定课堂秩序;也可用诙谐幽默、讲笑话等方式加以化解。

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经常感到新意。一成不变,数年如一日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从而影响教师的情绪,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调整自己,以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展示个人魅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5个回答  2023-04-08

在理论上作为老师 不应该带着个人情绪教育学生,只要做了老师,不管你多大你都必须做个长者。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的爱每一个孩子。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老师也是学生一生及其关健的引路人……是非对错,为人处事等等。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做不到,但是要极力控制和告诫自己,你是老师教书育人,学生都心智不成熟,需要你耐心疏导和教育,做老师容易,做个好老师不容易,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

教师要教书育人,要业务进修,要课题研究,已经够忙的了。在教育某些方面被异化的今天,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之间的竞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又落在教师身上,教师身心上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家长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生活中的琐事,有些教师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如对学生的提问不予理睬,神情严肃,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火等;又如整节课无精打采,错漏频出,拖沓无序,“草草收兵”;再如教师一上课就对学生“直言”:“我今天情绪不好,告诉你们,都给我好好听课,别给我找事,谁给我找事,我就和谁急!”

学生不是教师出气筒!教师如果将不良情绪带进教室,就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甚至败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不带情绪去教室”呢?

1、用赞扬的方法教育每一位学生,心理学家认为,赞扬的方向最好针对对方的潜在能力,夸奖他本人暗自注意的事,这样他一定会非常感激,下决心把各项事做得更好。通过对学生赞扬,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时,班里的学生也会对被赞扬的学生另眼相看。老师充满深情的话,包含着真挚的爱,充满着热情的赞扬,会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

2、给予情感,满足后进生对教师爱的需要,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不良或思想品德和学习双差的学生。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要充分发挥师爱的力量与价值,尽量用关爱、信任、赞许的态度去激发他们被自卑感所掩盖的潜在的自尊心,鼓励其上进的信心。

3、用宽容的方法教育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热爱、理解,尊重,是教育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最起码条件。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对学生的过错不应该恼怒,而应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孩子,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