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html的重要发展过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3

请简述的重要发展过程

超文本标记语言(第一版)——在1993年6月发为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工作草案发布(并非标准).
HTML 2.0——1995年11月作为RFC 1866发布,在RFC 2854于2000年6月发布之后被宣布已经过时
HTML 3.2——1997年1月14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997年12月18日,W3C推荐标准
HTML 4.01(微小改进)——1999年12月24日,W3C推荐标准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2000年5月15日发布,基于严格的HTML 4.01语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
HTML没有1.0版本是由于当时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些人认为蒂姆·伯纳斯-李的版本应该算初版,这个版本没有IMG元素。当时被称为HTML+的后续版开发工作于1993年开始,最初被设计成为“HTML的一个超集”。第一个正式规范在为了和当时的各种HTML标准区分开来,使用了2.0作为其版本号。HTML+的发展继续下去,但是它从未成为标准。
HTML3.0规范是由当时刚成立的W3C于1995年3月提出,提供了很多新的特性,例如表格、文字绕排和复杂数学元素的显示。虽然它是被设计用来兼容2.0版本的,但是实现这个标准的工作在当时过于复杂,在草案于1995年9月过期时,标准开发也因为缺乏浏览器支持而中止了。3.1版从未被正式提出,而下一个被提出的版本是开发代号为Wilbur的HTML 3.2,去除大部分3.0中的新特性,并加入某些特定浏览器,例如Netscape和Mosaic的元素和属性。HTML对数学公式的支持最后成为另外一种被称为MathML的标准。
HTML 4.0同时加入了其他特定浏览器的元素和属性,但也有部分旧时元素和属性标准被清除,建议不再使用。
2014年10月29日定稿的最新版本HTML 5包含CSS及JavaScript等使用机能,以减少浏览器对于FLASH等插件的需要,以达到更加完整的应用性质。

简述互联网发展过程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
*** 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在2000年2月。但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结果。“长期思考”的起点是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1989年到1999年的十年中,以 *** 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 *** 集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领导作出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逐步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问题,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重大问题与 *** 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一思想认识成果的获得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做了充分的酝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000年2月20日, *** 同志来到广东省高州市进行考察。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三讲”教育讲话中, *** 同志首先提出了两个代表,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随后几天, *** 同志又考察了深圳、顺德和广州。25日,在听取了广东省委常委的工作汇报后,他发表了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的概念由此被完整地提了出来。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000年5月14日, *** 同志在视察了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后,又一次提到“三个代表”。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2000年6月20日,在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2000年10月11日,在 *** 十五届五中全会上, *** 同志又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 *** 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 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内在联系、指导意义以及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 *** 理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要求全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2002年5月31日,在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 *** 同志进一步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要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这两个讲话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阶段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报告的主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同志在报告中深刻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成就和13年的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依据、理论基础、科学内涵、思想精髓、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我国未来20年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中,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 思想、 *** 理论一道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 *** 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2004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写进了宪法,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简述文化休克的发展过程

文化休克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蜜月期”
在这一阶段里,新老文化差异处在一个浪漫的相识氛围中。比如,你会感觉到生活在一个不同国度里很兴奋,喜欢那里得食物、生活方式及当地习惯。在最初几周每一样东西看上去都妙不可言。 你什么都喜欢,而且好像每个人都对你很好。 另外,新的文化中的生活乐趣好像是无穷无尽的。 人们与友好得的外国人和能说本国话得当地人交往。正如大多数蜜月期一样,这个阶段最终也会结束。语言障碍、公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质量也会加重你与周边环境的隔离感。
第二阶段 “敌意/僵持阶段”。
一段时间后(一般会是3个月左右,当然每个人适应时间具体长短不一)。你会发现新旧文化差异变得很明显以至于你为之开始变得焦虑不安。最初的兴奋感让步于沮丧和愤怒的感觉。你会持续的遇到一些令你不快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在你自己文化中常常体现的是冒犯和奇怪意义。
尽管置身于陌生环境中会遇到交流障碍,也很少有什么具体方法能够应对。比如生物钟紊乱带来的晚上失眠和白天瞌睡,水土不服带来的肠胃不舒服,药名不同和用药差异带来的就医困难。
然而在这阶段最大的变化是交流困难,人们在适应新文化中常常会变得想家和孤独。因为他们还尚未适应新环境且天天跟陌生人打交道。交友的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交流困难:你必须特别注意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如其他人的肢体语言信号,语言失礼,谈话语气,语言的细微差别和习惯,和虚伪的朋友。
对于留学生, 一些人产生了影响了一生的孤独症状。在没有父母帮助的国外生活压力下,国际生通常在适应新文化时会有跟多困惑和压力。当文化差距太大时这种情况甚至加剧,如逻辑和演讲差异,修辞强调上的差异。
第三阶段 “恢复/调整期”。
一段时间后(通常6~12个月),你开始习惯了新文化也养成了固定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知道了你要干什么,你也不再会对东道国的所有东西都感到新奇。你的生活再次回到“正常”,事情也回到正轨。你开始能够解决文化冲突中遇到的问题,也试着积极地接受新文化中的处事方法。新文化也变得容易理解了,针对新文化的逆反心理和处事方法也逐渐减少了
第四阶段:适应/掌握阶段
文化冲击的最后一个阶段被称为“适应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你达到了真正感觉良好的境界, 现在你感到舒服,你已经适应了新的文化。适应并不意味着完全转换,人们往往会保留许多原有文化的特点。例如你的口音和语言。这个阶段也常常被称作双文化阶段。

简述药理学的发展过程?

药理学是在药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采用天然动植物及矿物等为药物的古代本草学或药物学和现代建立在化学、生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现代药理学两个阶段。

简述饮茶方式的发展过程

春秋以前
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 *** ,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
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
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 . 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
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
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
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
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简述豪泰林模型的发展过程

只找到以下材料,希望对你有用
豪泰林价格竞争模型是用来说明在两家寡头垄断的市场中,当产品存在差异,库诺特模型不能解释“勃川德悖论”时,价格的决定问题。其前提假设是:(1)两家寡头的市场类型;(2)消费者对不同企业产品拥有不同的偏好;(3)用非价格因素的产品空间地域位置不同造成的购买成本不同代表两家企业提 *** 品的差异性。目前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是符合这三个前提假设的:(1)两家寡头即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消费者选择哪一个网络是有一定的个人偏好的;(3)这种偏好并不是完全由价格形成的,还有服务质量、品牌等非价格因素。
根据豪泰林模型的结论:均衡价格=平均生产成本+产品的差异量。在平均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间提供的产品差异越大,均衡价格就越高,从而利润就越大。原因在于产品间的替代性随着差异性增加,企业垄断能力便增强,这样导致竞争越来越弱,从而均衡价格将更接近于垄断价格,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才是从企业角度应该考虑的理性竞争的实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提供的产品也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不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而形成的差异,主要是先天造成的基础网络设施差别、人为的技术垄断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偏好的差别三方面。第一,基础网络设施方面。由于中国移动是在原国家邮电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发展早、规模大、网络覆盖面全,而中国联通则由于发展晚,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不及中国移动。这种由基础网络设施所决定的差异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但随着中国联通实力的不断壮大,长期看必将发生变化。基础网络设施的完备程度制约了产品质量,从国家信息产业部关于电信质量的通告中,可以看到,在2002年第三季度,移动电话业务方面的申诉案件占电信质量申诉案件的60.7%,其中中国移动占27.79%,而中国联通则占32.9%。第二,人为的技术垄断方面。主要体现为第三代通信技术经营许可证被中国联通一家独有,使得两个企业之间形成技术上的差异。但是目前CDMA所占份额较小,而且这种差异也将是短暂的,是国家基于扶持联通发展,促进竞争的需要,而给予的政策优惠。第三,消费者偏好方面。消费者偏好的差别是基于对不同企业的认知度而形成的,其关键在于顾客对产品的质量、服务,以及企业形象的认同感超过顾客认知价值的削价竞争会是顾客对企业形象产生怀疑,反而不利于扩大产品的销量,不利于理性的竞争。从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率上来看,中国移动好于中国联通,而新兴的CDMA手机目标公众似乎是高端客户。

简述struts2的诞生和发展过程

Struts 2是Struts的下一代产品,是在 struts 和WebWork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合并的全新的Struts 2框架。其全新的Struts 2的体系结构与Struts
1的体系结构的差别巨大。Struts
2以WebWork为核心,采用拦截器的机制来处理用户的请求,这样的设计也使得业务逻辑控制器能够与Servlet
API完全脱离开,所以Struts 2可以理解为WebWork的更新产品。虽然从Struts 1到Struts
2有着太大的变化,但是相对于WebWork,Struts 2只有很小的变化。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

简述杨氏太极拳的发展过程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即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露禅(1799--1872)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陈长兴原精于炮锤,后来从学于河南蒋发,得太极拳艺。艺成后,在北平号称"杨无敌"。传子杨班候(1837-1892),杨健侯(1839--1917),后由其孙杨澄甫(1883--1936)修定而成为现在流行的就是杨氏太极拳大架,有85及108式等。

简述人类探月工具的发展过程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探月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重要科研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这些年人类重返月球又兴起热潮,并开始研究在月球上建设永久性基地。
美国从1958年8月起,几次向月球发射“先锋”系列探测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锋4号”才勉强成功,成为美国第一个脱离地球重力的探测器。后来美国又发射了“艾布尔”、“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器”、“探险者”以至后来的“阿波罗”等系列月球探测器,1958-1976年共56次,37次成功。
前苏联经过几次尝试,1959年1月成功发射“月球1号”,9月再次发射“月球2号”,受控首次撞击月球,10月又发射“月球3号”,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照片。1958-1976年,前苏联先后发射“月球号”、“探测器”、“宇宙号”、“联盟号”等系列月球探测器共64次,21次成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留下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后续的阿波罗飞船又5次成功载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1970年11月,前苏联无人驾驶的月球车1号搭载“月球17号”探测器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它在月面上行驶10.5公里,进行10个半月探测,考察月面8万平方米。1973年1月,前苏联发射“月球2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车2号在月面行驶37公里,向地球发回88幅月面全景图。
1969年5月,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始月球车研制,1971年7月,“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雨海”地区后,两名宇航员进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有人驾驶的月球车行驶27.9公里,收集月岩样品77公斤。以后“阿波罗”16号、17号携带的月球车又分别在月面行驶27公 里和35公里。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兴起新一轮探月 *** ,中、美、欧、俄、日、印等国家和组织都提出各自探月计划。
1990年1月,日本发射“缪斯A”号卫星,进入太空后更名“飞天号”,向月球轨道释放一颗小型探测卫星,但很快出现故障而失灵。
1994年1月、1998年1月,美国先后发射“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探索。
2003年9月,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成功发射,经过13个月漫长飞行进入月球轨道绕月飞行,并于2006年9月受控撞月。
2007年9月,日本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亮女神”号,包括一个主轨道器和两颗小卫星,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后受控落月。
2007年10月、2010年10月,中国先后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和探月工程二期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进入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08年10月,印度发射“月船一号”卫星,获得一批科学成果,但在轨运行不足一年与地面失去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