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瑟氏球菌属的主要分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俗称脑膜炎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1.生物学性状 (1)肾形的革兰阴性双球菌,凹面相对.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白细胞内,形态典型.新分离菌株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2)营养要求较高,专性需氧,在5%CO2条件下生长良好.在巧克力色培养基上形成似露滴状菌落.细菌培养超过48h易裂解自溶. (3)抗原结构与分类 1)荚膜多糖抗原 具有群特异性,将本菌分为A,B,C,D,X,Y,Z,29E,W135和L10个血清群.我国建立了H,I,K3个三个新血清群,总计13个血清群.国内一直以A群为主.C群致病力最强. 2)外膜蛋白型特异性抗原 将本菌各血清群分为若干血清型. 3)脂多糖抗原 与大肠埃希菌有交叉,是本菌主要致病物质. (4)抵抗力极低(怕冷,怕热,怕干燥,消毒剂敏感,易自溶).
2.致病性和免疫性 (1)致病物质有荚膜,菌毛和内毒素. 因自溶或死亡而释放出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皮肤淤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时造成DIC及中毒性休克. (2)所致疾病 在流行期间正常人群鼻咽部带菌率可达70%以上.我国流行的血清群,95%以上是A群.B群为散发,但病情重,死亡率高.病菌经飞沫侵入人体的鼻咽部,并在局部繁殖,可因细菌毒力,数量和机体免疫力高低,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表现为3种临床类型,即普通型(占90%),暴发型和慢性败血型(成人多见). 致病过程可分三个阶段:首先细菌粘附于鼻咽部,引起局部感染,出现上呼吸道症状;然后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最后细菌到达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严重者表现为暴发型脑脊髓膜炎.儿童发病率较高. (3)免疫性 体液免疫为主.
3.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取患者的脑脊液,血液或皮肤出血淤斑渗出物.带菌者检查取鼻咽拭.标本应注意保温保湿,最好立即床边接种. (1)直接涂片镜检 1)脑脊液 经离心沉淀后涂片,革兰或美蓝染色后镜检,如在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双球菌,可初步诊断. 2)出血淤斑,渗出物制成印片,干燥后革兰染色,阳性率在80%左右. (2)分离培养与鉴定 先增菌,再在巧克力色平板上划线分离,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 (3)快速诊断法 用已知群抗体快速检测相应抗原的有无. 1)对流免疫电泳 2)SPA协同凝集试验
4.防治原则  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关键是要尽快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提高人群免疫力。 我国1980年正式使用A群多糖菌苗,临床观察表明对学龄儿童和成人保护率可达90%。但此种疫苗对2岁以下婴幼儿免疫原性差,其一是因为脑膜炎荚膜多糖抗原属于T细胞非依赖抗原,免疫效果与接种者年龄有明显的依赖关系;其二,多糖菌苗诱导机体产生的IgG抗体主要为IgG2亚类,出现较迟,一般到8~12岁才能上升至成人水平。因此,婴幼儿接种多糖菌苗后往往以产生短暂的IgM抗体为主。国外采用A群和C群多糖与白喉毒素蛋白偶联的偶联菌苗接种8~10周龄的婴儿,证明这种偶联菌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 流脑的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剂量要大。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或红霉素。 俗称淋球菌,是人类淋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粘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是我国目前流行的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
1.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与脑膜炎奈瑟菌相似,在脓汁标本中,大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但慢性淋病患者本菌多分布于细胞外. (2)在巧克力色培养基上48h后形成隆起,灰白色S型菌落.根据菌落大小,色泽分T1~T5五种类型. (3)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 (4)抗原构造与分类 1)菌毛蛋白抗原 2)脂多糖 3)外膜蛋白抗原:包括PI,PII,PIII.PI是主要外膜蛋白,是本菌分型的主要基础,可分成16个血清型,有助于流行病学调查. (5)抵抗力 淋球菌较为娇嫩,最怕干燥,适宜在潮湿、温度为35~36℃、含2.5%~5.0%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生长,其生长的最适pH为7.0~7.5。淋球菌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差,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1~2h即死亡,但若附着于衣裤和被褥中,则能生存18~24h,在厚层脓液或湿润的物体上可存活数天。在50℃仅能存活5min。淋球菌对常用的黏膜杀菌剂抵抗力很弱。中科院微生所以常用的洁阴洗液作测试,淋球菌在洁阴洗液作用下1min内全部被杀灭,淋球菌对可溶性银盐也很敏感,1∶4000硝酸银溶液可使其在7min内死亡,使脓液中的淋球菌2min内死亡。1%苯酚(石炭酸)溶液能在3min内将其杀灭。除耐药菌株外,淋球菌对抗生素敏感,但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逐渐有所提高。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 菌毛 有菌毛菌株可粘附至人类尿道粘膜,不易被尿液冲去;抗吞噬作用明显.2) 外膜蛋白PI,PII,PIII 3) 内毒素 4) IgAl蛋白酶 破坏粘膜表面IgA1抗体. (2)所致疾病 人类是本菌的唯一自然宿主.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淋病. 1) 男性主要为尿道炎,前列腺炎,精索炎和附睾炎等. 2) 女性主要引起尿道炎,宫颈炎. 3) 母亲患有淋菌性阴道炎或宫颈炎时,婴儿出生时易感染淋菌性结膜炎.
3.免疫性 人类对本菌无天然抵抗力,多数患者可自愈,并出现抗体,但不持久.
4.微生物学检查取泌尿生殖道脓性分泌物或子宫颈口表面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核酸杂交技术或核酸扩增技术检测.
5.防治原则 (1)尽早确诊,及时治疗:首先,患病后应尽早确立诊断,在确诊前不应随意治疗。其次,确诊后应毫不迟疑地立即治疗,切莫坐失良机。 (2)明确临床类型:判断是否为单纯型,或有合并症型,或播散型。临床分型对正确地指导治疗极其重要。 (3)明确有无耐药:明确是否耐青霉素,耐四环素等,这也有助于正确地指导治疗。 (4)明确是否合并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若合并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时,应拟订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5)正确、足量、规则、全面治疗:应选择对淋球菌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尽可能作药敏试验,过敏试验或β-内酰胺酶测定。药量要充足,疗程要正规,用药方法要正确。应选择各种有效的方法全面治疗。 (6)严格考核疗效并追踪观察:应当严格掌握治愈标准,坚持疗效考核。只有达到治愈标准后,才能判断为痊愈,以防复发。治愈者应坚持定期复查,观察足够长的一段时期。 (7)同时检查、治疗其性伴侣:患者夫妻或性伴侣双方应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 (8)用洁阴洗液清洗或灌洗阴部,消毒、抑菌。 抗生素治疗(药敏试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