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第三中学的校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西宁三中1956年9月经西宁市人民政府批准修建的市属第一所初级中学。筹建时,市教育局调派季连山同志负责修建校舍的工作。教师来自“四面八方”。当时,西宁市教师十分缺少。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从省属中学调骨干教师组成学校领导班子,委派苟惠任校长、罗生明任教导主任,钟锡九任语文教研组长,刘永恒任数学教研组长,还有教师李宗玉、廖自才、颜九章等,另外,从西宁市属小学抽调骨干教师薛正鼎、赵发兴、李志砚、王群英、严权章担任语文教师、陈启明任数学教师,还有赵定华、井国吕、赵世锋等;西宁师范分配应届毕业生马进福、袁德胜、杨顺莲等,36名教职员工汇聚一堂,共同承担起创办之初的教学任务。同年9月1日,西宁三中迎进第一届新生,他们主要来自西宁城东、城中区各小学、还有从互助高寨、哈拉直沟、红崖子沟等乡和湟中小峡、双寨、多巴等乡的农村小学,包括汉、回、藏、土等几个民族,共384名,分编为8个班。57年9月第二届初一新生441名入学,也分编为8个班。教师队伍因从北京、东北、西南等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分来毕业生而得到充实和加强,教职工人数增加到47人,其中中共党员7人,建立了校党支部,市委调陈立甲为第一位专职书记。
56年夏,经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到9月开学时学校建成有二层砖木结构的教学楼及办公楼各一幢,设有8个教室,语文、数学、史地、体音美四个教研室及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医务室、会议室等。另外还建有土木结构的平房(男、女)学生宿舍两座,学生伙房、教职工食堂各一座。57年4月为迎接第二届新生,又修建了一幢二层教学楼,分设8个教室、一幢二层土木结构的宿舍楼,一楼为图书室、音乐教室及教师宿舍,二楼为学生宿舍。随着学生的增加,58年又修建了一座80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礼堂和288平米的教师宿舍及6个平房教室。
58年9月第三届初一新生392名入学,但由于初二、初三两个年级的学生均有流失,将班级作了调整。至此初中三个年级虽已完整,但全校学生只有715人,到年底,为了给从上海迁来的一所中学让校址,三中的师生被“一分为二”,分别迁往城东区十里铺村和湟中总寨村,学校除图书、仪器分为两半各自带走外,其余设备皆留在原址。到59年3月,十里铺的师生迁回原址,湟中总寨的部分师生就留给了湟中。从1960年起到66年(“文革”前),西宁三中处在一个较稳定阶段,六年里,全校一直保持着15个教学班,学生人数每年均在700名左右,教职工人数稳定在55名左右,其中任课教师40余名,全部具备大中专学历。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体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绝大多数学生品行端正,艰苦朴素、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六年来,学校共培养出1211名初中毕业生,他们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王汉民等同志就是我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的优秀代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