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学家郭沫若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客观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1

当代史学家郭沫若赞誉“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否客观?


当我们审视《资治通鉴》对武则天的评价,发现它并非单一赞誉,而是展现了全面而复杂的视角。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武则天握刑赏大权,政令自决,明察善断,以至于当时英贤也竞相效力。”的确,这是对她的一面肯定,但司马光并未止于此,他同样揭示了武则天的阴暗面,如专制滥权和任用酷吏,如“贾后乱政”的例子,这些都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形成鲜明对比。


武则天时期,尽管确实启用了一些贤臣,如狄仁杰和姚崇,但其滥杀能臣的记录也触目惊心。她大兴土木,耗费民力,导致官僚机构庞大,官员冗滥,科举制度也因用人过滥而失衡,这与贞观和开元盛世的清明治理截然不同。


史书如《新唐书》和《旧唐书》对武则天的评价是审慎且辩证的,《新唐书》认为她的权力源自对皇权的滥用,而《旧唐书》则指出她虽有过错,但能知错能改,善听忠言。这些记载表明,武则天的统治并非全然正面,也不足以与贞观和开元相提并论。


郭沫若的赞誉,如果脱离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似乎忽视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她的形象并非单一的圣君,而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视作客观评价,而是应当深入探讨她的功过,以及她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


综上所述,对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评价,历史学家的考量应当基于全面的历史记录和深入的历史分析,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赞誉或批评。郭沫若的赞誉是否客观,需结合更多历史事实和分析来权衡。武则天的统治,既是开创性的,也是充满挑战和矛盾的,这正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