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有多厉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2-21

姚广孝有多厉害呢?他是明成祖朱棣的起兵攻打建文帝的的策划者。并亲自为明成祖朱棣训练士兵,最后帮朱棣取得天下。后又奉命修史。

1. 其貌不扬,富有理想

姚广孝精通阴阳术十四岁出家,长相非常惹人注意,其去嵩山时,一高僧见到他说:“这是何等僧人,三角眼,形如病虎,必定嗜杀成性,是刘秉忠之流。”姚广孝听后暗喜。


刘秉忠是元朝人,对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由此,可见姚广孝的理想。

2.与朱棣相见。志趣相投

汉武十五年,1382年,皇后去世,被高僧推举为诸王诵经祈福得以与燕王朱棣相见 ,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燕王上奏获准姚广孝跟随自己,因此,随燕王朱棣到北平,主持庆寿寺,常出入燕王府,行踪隐秘,秘密交谈。

3.暗中练兵,建立功勋

姚广孝暗中帮燕王朱棣练兵,建文帝即位后消除诸王,于是劝朱棣起兵造反,朱棣犹豫自己没有没有民心拥护,恐难以成功。姚广孝说:“臣只知道天道,何必去理会民心”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王府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于是朱棣起兵造反,并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部队称作靖难之师,姚广孝则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

4.受命纂修文史

永乐二年(1404年)被授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又赐予府邸及两名宫女,不接受,后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1418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第2个回答  2021-02-18

一个和尚如果被称为“黑衣宰相”,那么只能说明他非同常人,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吃斋念佛的和尚。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个不一般的和尚。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佛学家,同时也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靖难即燕王朱棣造侄子建文帝的反。

姚广孝早年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释儒道三教,洪武15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挑中随侍藩王。姚广孝以“臣奉白帽著王”打动燕王朱棣,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作为一个和尚,姚广孝不爱念佛,反而热衷于造反,鼓动朱棣造反。在姚广孝的劝说及自己本身愿意的情况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向侄子建文帝宣战。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北京事宜,后来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可谓是任务重大。

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图源网络,侵删。

第3个回答  2021-02-16

一座九层塔,一块神道碑。这就是它的全部。这里冷冷清清,只有偶尔经过的村中老人。与我想象中模样,截然不同。不知情的情况下,也许经过这里的你只以为这下面埋着的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高僧而已。

带着复杂的心思,又匆匆地看着。短暂的失神,恍然大悟,这就是道衍和尚,这就是神人姚广孝,这就是国师荣国公。跟他的墓塔一样,从简至极,漠然中矗立于中华大地,恍然间如流星划破历史长河。

墓塔上,随处可见刻有游人的笔迹,正如后来文人墨客的撰写,让人愤怒。孰是孰非,谁又知道历史真相。

以上纯属我装逼格,下面还是脚踏实地的说说吧,我不是什么大神,我也不翻看查阅相关资料,凭以往的印象说说我的感觉。

首先,我知道他是个和尚,忠实的佛教信徒,我脑子中的和尚差不多都那样。光头,袈裟,一句阿弥陀佛施主走天下。有个印象了,我接着说,是和尚都有个法号吧,记住道衍就行了。腹黑的可以记妖僧。当然要记个外表的话,套用一句话形如病虎。

其次,我知道他是个谋士,燕王朱棣的军师,白帽子的故事不论真假,反正他支持起兵造反这事应该是不假。要说有啥奇谋,我脑子里还真没直接折射出答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是不是太多人用过)反正就记住窜的燕王造反就得了,也可以理解为深谐燕王之心。

再次,我知道他是个文化人,永乐大典众人皆知,明太祖实录也略有耳闻,这其中不知道有多少是他参与编撰的,反正是参与了。换句话说,如果不出类拔萃,也当不了太子少师啊,辅佐少年朱高炽,教导年幼的朱瞻基,这可不是一般人干的活。

同时,我知道他是个建设者,老北京城这风水布局,怕是离不开他老人家的兢兢业业。近年来总听到老北京人讲八臂哪吒北京城的老故事。这故事总不能是天马行空,一点点依据都没有,胡邹乱编的吧。

最后,我知道他也是个凡人,他也有养子,他也想念亲人,他也思念朋友,当一句和尚误矣出来的时候,他是不是也想咱们一样心中涩然。

总结来说,他是一个有文化、有见识、善谋略、懂风水、精世故、好造反、不爱财的平凡和尚。

当然这些的背后都参杂着政治权谋、战场杀戮、个人喜好等等客观因素,但是我更喜欢看一个人主观正的一面。

第4个回答  2021-02-21

姚广孝是个乱世之臣。

封建王朝时,读书人中的精英,他们判断问题比别人准确,懂得如何抓住时机,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些人统称能臣。能臣中按用途分三类,第一类是太平盛世的建设者,叫治世之臣,如姚崇、宋璟;第二类,他们厚黑学专家,能断送一个朝代,是破坏者,叫乱世之臣,如安禄山;第三类,能延续一个朝代的寿命,是拯救者,叫救世之臣,如张居正。

在姚广孝68岁那年,他实现了当年给朱棣的承诺,成功帮他登上了皇帝之位,可即便居功甚伟,在朱棣登基之后,他也一直生活在寺庙之中,74岁那年,姚广孝病逝,为他的传奇人生画上了句号。

姚广孝,江苏吴县人,1335年生人,生逢乱世,从小聪明好学,吟诗作画对他来说是张飞吃豆芽一小菜一碟。他14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与名士宋濂、杨基关系甚笃。他身为和尚,却不喜佛经,他竟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学,师徒两人,一个是不练丹的道士,一个是不念经的和尚,专攻旁门左道之学,姚广孝成为一位阴谋家,他结交名士,胸怀兵甲,但在和平时期毫无用场。他四处游玩,遇到了袁珙这位相士,硬给他算了一卦:你这个怪和尚,一双三角眼,就像生病的老虎,你天性嗜杀,将来必是刘秉忠第二!刘秉口义是元朝,帮助元朝原亲王忽必烈成功登基!

在明初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重要角色,但很明显他是对明代历史发展“提供新的东西”的历史人物。他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兼通佛、道、儒的政治家、思想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抓住历史的机遇,以他卓越的才能及其顺乎潮流的政治主张,辅佐朱棣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对明代历史向前发展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第5个回答  2020-12-16
相传,明初著名相士云游嵩山寺时,曾遇姚广孝并惊诧世间竟有如此异僧,形如病虎性必嗜杀。而听罢此话,姚广孝并未气急败坏反而好似得到知己般喜形于色。 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玟继位,开始实行削藩策略。面对即将被收回的权利和可能覆灭的结局,当时的朱棣,一时摇摆不定、忧虑重重。姚广孝只两个字“天道”就将朱棣的顾虑全部打消。临行前,突遇天气骤变,朱棣又心生退意认为此乃凶兆,而姚广孝又以“此乃吉兆,预示青瓦换黄瓦”给了朱棣一副定心丸。起兵之后,又献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定乾坤。 姚广孝淡泊名利,并非追求权势之人。很多人在达到顶峰的时候,往往贪恋权贵痴迷物欲,而姚广孝却并未沉溺其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