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四个层次,从建立关系开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作者\林仁廷心理师的社会心理讲义

同理心,empathy,又译为「神入」,意指进入案主的位置,同理思想逻辑,共情并理解他情绪的由来,感同身受。我则称「起于情,同此理」,对于某些失控或不自知的行为能理解为「这么做一定有对方的理由及情绪」。目前已知的同理心2类型为「认知的同理心」和「情感的同理心」。

产生真正同理心的前提是案主愿意叙说,叙说时对方会释出情绪与对事件的理解,我们才能从故事里听出隐身的情感与对他的意义,然后才能与哀伤的人同哀哭,但又不至于一同陷入泥沼出不来。换个文化的语言来说,就好像具备「上身」又能「退驾」的能力。

同理,必须在关系里,让案主知道我们愿意理解他,让案主知道我们不会被拖累,愿意承接这些隐身的情感,愿意和他一起面对未知的未知。

同理心,empathy,又译为「神入」,意指进入案主的位置,同理思想逻辑,共情并理解他情绪的由来,感同身受。我则称「起于情,同此理」,对于某些失控或不自知的行为能理解为「这么做一定有对方的理由及情绪」。

目前已知的同理心2类型为「认知的同理心」和「情感的同理心」。

一、情感的同理心

情感/情绪的同理心(affective/emotional empathy)是一种能够以适当情感回应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这部分互动是意会的,我们会被对方感染情绪、陷入他的感受,或与对方共感共情,唤起自己过去类似的情绪经验。前者是被动被感染的,后者是主动与对方连结,类似「没错,我能知道那种感觉。」

近年来有论述提出,小心「同理心的滥用」,指的是我们过度进入他人情绪,化身情绪本身,被情绪主导,以无意识行为宣泄情绪。如过度认同受害者痛苦情绪,不自觉化身正义魔人,打击任何类似加害者形象的人。

二、认知的同理心

认知的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是了解他人观点,他人如何理解事情的能力。这部分互动是收集证据的,借此资料我们进入了他人的心理观点,推理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背后意图,并预期他人用什么角色与逻辑在进行下一步。大概类似名侦探的作法,或者一句话表示:「设身处地」。

情感的同理心和认知的同理心之间彼此独立,能在情感上强烈共情的人不一定也善于理解他人的认知观点,反过来也是。

然原则上两者必须并用,「同理心」才会真正完整。强烈共情的人很容易被情绪主导,跟着对方进入破坏、宣泄的立场,此时就需要认知的同理心帮忙踩住界线,让「你是你,我是我」,让「同理,而不是同意」;而过于理解他人的认知同理心,很容易进入自己对他人的想像,太早帮对方解决问题,事情是作对了,然人类的情绪没先被回应,就什么也动不起来,此时就需要情绪的同理心回应对方感受,让他感觉到「我是支持你的」。

两者共用的同理心也才能辨识更复杂的情绪状态,如对案主是照顾者的人过世了,然你却感受不到他纯然的哀伤,那种不对劲令你警觉,好像还融混著其他什么,你想起过去认识他对世界的理解是什么(对了,是他的家庭故事),于是你懂了,那是隐藏的愤怒及愧疚。然后你拍拍他的肩,说「照顾者走了,此刻的你一定很矛盾对吧。」。因为,照顾者曾经照料他的生活,也是家暴他的人。

产生真正同理心的前提是案主愿意叙说,叙说时对方会释出情绪与对事件的理解,我们才能从故事里听出隐身的情感与对他的意义,然后才能与哀伤的人同哀哭,但又不至于一同陷入泥沼出不来。换个文化的语言来说,就好像具备「上身」又能「退驾」的能力。

同理,必须在关系里,让案主知道我们愿意理解他,让案主知道我们不会被拖累,愿意承接这些隐身的情感,愿意和他一起面对未知的未知。

推荐阅读:不是说对不起就没事了,可以这样教孩子同理心

同理心的4种层次:

(一)初层次同理心:

1.定义: 针对当事人明显表达的意思和感觉,以「 覆述 」回应基本了解及沟通。

*此部分改编《助人历程与技巧》作者黄惠惠的初层次同理心定义。

2.例句:

CL:「上周事件(内容的来龙去脉)之后,我觉得很难过。」 CO:「那件事让你很难过。」

3.适用时机

多用于当事人抒 *** 绪,情绪的覆述像是说「我听到了」,有时候不一定要覆述,眼神诚恳专注也可以。回应「我听到了」表示有意愿倾听,会让当事人继续说下去,常用于建立关系阶段。

(二)言外之意的层次:

1.定义 :「针对当事人隐含的、说到一半的、暗示的,以相对应的情绪词回应,以作确认及探索」,让当事人的真正感受从台面下带到台面上。

*此部分改编《助人历程与技巧》作者黄惠惠的高层次同理心定义并修改。

2.例句

CL:「我考砸了。」并叹了一口气。 CO:「怎么了,你在担心什么吗?」

3.适用时机

前例句当事人仅陈述事实,但事实对他的意义为何则需情绪线索才能解释。当事人叹了一口气,于是CO以情绪词「担心」作为情感反映,指认出来,让整件事讯息更完整,引导当事人意识到情绪,探索更多「自己怎么了、想要怎样」。常用于探索、整理阶段。

(三)混杂遮掩的层次:

1.定义 :「当事人的感觉混乱无序,潜意识地遮掩他真正在乎的部份,抓取核心后,以肯定句加强、回应他的渴求。」

2.例句

CL:「我工作很认真,但老板却总是觉得不够。我在想,他说的对,我是有些地方没有仔细检查。我觉得我不该计较太多,能有份工作就很好了。」 CO:「你确实很认真啊,从我的理解,在你有限的条件下已经很努力了,例如:(哪些实证)。你可以多聊聊老板是说那些地方做的不够…,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3.适用时机

当事人的情绪混乱、混杂,不知道情绪感受是否正确,这是因为他缺乏自信,于是出现半调子的抱怨,后面又自打嘴巴、自我否定。前例句的核心是,当事人可能受到不公,想要抱怨想要支持,于是先肯定他的努力、认真(这部分必须仰赖先前自我叙说的内容作事实根据),鼓励他可以抱怨,让情绪畅通、消除矛盾,主体力量才会出来,最后请他说说自己的意见。

(四)压抑防卫的层次:

1.定义 :「当事人压抑感觉,谈话中感觉不到情绪,但从他描述的内容仍可猜测其用意(他讲这个内容一定有某个需要。),抓取核心后,以他可接受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给予对应。」

2.例句

A:女性的通常状况(叙述内容:人际互动较多,自我陈述较少)

CL:「从小家里父母离异,我在亲戚家被当人球踢来踢去…没想到叔父有天缠上我要我配合他在床上…后来离开与前男友在一起,他动不动就暴力相向…不知道自己哪里作错…现在在家带小孩,他被诊断为过动,能不能帮我,告诉我该怎么做?」 CO:「你知道吗?你讲这些经历时,仿佛不是自己的事一样,你是怎么撑到现在的,我听了可是很想哭啊。」(红眼眶) CL:「嗯…我也不知道,日子就是这样过了,哭也没有用哇…」(眼泪不听使唤地掉)

B:男性的通常状况(叙述内容:自我行为较多,人际交流较少)

CL:「嗯,我昨晚癫痫发作,倒在地上,醒了之后自己收拾残局,没想到又发生一次,医生说这没办法医…;住院时医生把我绑起来关进房间,但我知道怎么挣脱,后来从窗户出来,吃药也是,塞牙缝就好,后来他们要我转院…隔壁楼友喝酒并发糖尿病,擦伤大片伤口也是我帮他处理、每天换药,但他就是不听继续喝酒,结果就走了…(讲述他如何一个人生活的琐碎)」 CO:「…你还跟谁聊天吗?」 CL:「警察算不算?…那应该没有。」 CO:「你很努力在过活,还能帮助别人,真是不容易。你平常是怎么知道这些生活技能的?又怎么想要去帮他们?」

3.适用时机

当事人很少显露情绪,是站的远远地观看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可源于能过去情绪出现时更失控,导致他们必须压抑,不与对方建立关系,才能保有现在。不过从叙述内容来看,一定有其用意(否则不用说那么多),至少潜意识还是抓住机会透露了他的需要:「想与人交流」。

同理针对的是当事人的整体,他想要被关注或与人关系连结时需要的是什么。若单纯只回应表面内容,很容易误入陷阱,被当事人拉走,一同忽略情绪,只放在「问题」身上。

同理回应的方式,不一定要带情绪形容词,尤其男性,回应他的情绪不一定是语言,以动作或讨论也可以。若回应女性,则可自我揭露,赋予她情绪流露的正当性,或者示范如何表达情感。

推荐阅读:又抑郁又疲劳怎么办?找出根本原因是关键

小结

进阶的同理不单只是情感反映,而是一种交流与对应,是一种「我与你」此时此刻的关系,表示「我听到了、我知道了、我感觉到你想要说的了」。「起于情,同此理」,然后「应对方」,将同理视为回馈的基底,回馈是重要的,那是一段此时此刻关系存在并有互动的证明。

同理心的铺陈,首要是案主愿意叙说,表述自己的感受、经验或事件,因为情感隐身在故事里,有故事才能神入。零散的短句、爱应不应或完全不说话的,关系没有发生,情感没有交流,助人者是不可能出现同理的,顶多只能猜测(认知的同理心),但即使猜中,对方也是「喔」这样,不会有后续。因此,让当事人说故事、建立关系都会是所有改变里最重要的第一步。

然而,我们并非当事人,「同理」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尽量调频的「想像」,并不是彻头彻底化身为他,因此,同理心的运用仍要时常与对方澄清、核对。

【林仁廷心理师的社会心理讲义】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咨商实战录】同理心:2种类型,4种层次】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