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王维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 有一天,一个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竟然在上课的时候把眼光移向了窗外的那棵树,这自然逃不过我的眼睛,自然也受到了我最严厉的呵斥。但从此以后,这个学生一反过去对数学的喜欢,开始处处与我软对抗,成绩也一再下降。就在这时,我在书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我劝你轻轻走到他眼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

>> 季先生刚刚毕业不久,在一所学校当教员,他的同事就教过他这么一招: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姓名,你大可以把他故意漏掉,在点名结束时问一声“谁没有点到”,自然会有人应声,你就可以顺势问一下他叫什么名字。

看得到他人的背后

>> 人真的就是这样,很少有心绕到别人的背后,去体谅他人的困境。更多的时候,我们只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感知这个世界,并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猜测强加给对方。人行路上,被旁边飞车超过,大多时候我们会因自己受到惊吓而愤怒不已,很少会想也许他在赶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公交车上,旁边有人体味极重,似有多日未洗澡之嫌,我们想到的或许是懒惰,或许是修养不够,但很可能,他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夜以继日地工作,今天恰是要赶回家休息……当老师的更是这样。当学生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批评他的迟到,却不会想或许他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当学生有一次没完成作业,我们常常是谴责他的懒惰,却很少会考虑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无法摆脱的麻烦;当学生问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总会觉得他实在是笨得无可救药,却很少去想他可能从昨天晚上就在鼓起这份勇气……这些对教师来说,也许是烦琐的小事,但也恰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成就着或者破坏着教育,成全着或者践踏着学生的心灵。任何一个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应该多替对方想一想,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任何一个教师,都需要具有学生立场,无论是备课的时候、上课的时候,还是教育学生的时候,第一需要想到的就是学生在哪里。人,应该习惯看看他人的背后,教师更是如此。

学会跟孩子说话

>> 升旗仪式上,领导讲得字斟句酌,孩子们听得漫无目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饭桌前,家长说得滔滔不绝,孩子听得无比厌烦……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以为是孩子出了问题,叛逆、执拗、无法教化。现在想来,应该是我们丧失了与孩子对话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走进孩子的世界。

>> 在“第六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马未都讲了一个自己经历的小故事。他到某小学参观,受到学校小记者的采访。一个小记者一本正经地发问:“请问马先生,您是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他感到这个孩子的提问太过“规范”,便故意回答说:“我是用脚走上收藏之路的。”孩子当时被“噎”得差点流泪,但是随后他们的交流就多了很多“孩子气”。后来,马未都一直把这作为自己最成功的一次教育经历。有人说,马未都以自己的智慧让孩子有了一次“角色置换”的体验,你用大人的套话问我,我用孩子的语言回答你。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为师者的责

>> 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侵犯孩子的语言,更不能让他们沦为说空话、假话、成人话的鹦鹉,而我们需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学会跟孩子说话,然后让孩子像孩子一样说话。

给一个值得向往的朝向

>> 给一个值得向往的朝向下面是我在教师QQ群里看到的一次讨论:“我们班的两个学生今天偷着出去上网,一个认错,一个就是不认错,怎么处理?”“要狠狠地批评,有错就改方为男子汉!特别要批评他不肯认错的坏毛病。”“让孩子面壁思过吧!”“除了罚站,你还有什么好办法?”“你真以为自己是上帝?有的孩子,就是上帝也没有办法!”……一大溜的跟帖,不久抛出话题的老师又补充了一句:“他的父母虽然没有离婚,但是各有自己的生活,没有人管这个孩子,他很少能见到父母。”某一方面有顽固问题的孩子,背后常常会有复杂的原因,有的原因甚至复杂得让我们无从下手,有的原因根本就是教育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我们教师却必须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效果负责,这时该怎么办?这让我想起了曾经买过的一盆常青藤。卖花的是个老花匠,他将每盆花都做了比较精致的造型,这盆常青藤也不例外,他用几根硬铁丝做成骨架,巧妙地把藤蔓编成了一个漂亮的绿色圆球。那天,我小心翼翼地把花搬回办公室,以后的每一天,坐在常青藤旁边发上一阵呆成了一种习惯。我发现,常青藤的生命力很强,生长的速度也很快,不几天的光景,便长出了更为细小的藤蔓,六七根的样子,看起来纤嫩柔弱。不承想,又用了几天时间,这些纤弱的藤蔓就变长、变粗,斜斜逸逸地破坏了整盆花的造型。同事说,赶快顺着原来的造型把这些藤蔓扎起来吧。我准备好了细铁丝,开始修复它的造型。每一次缠绕,小心,再小心,总还是有嫩嫩的叶子被碰下来;细心,再细心,还是有藤蔓被折断。心中有了一份内疚,一下子便不忍再缠了,放弃了这份折腾。何不让他们自由生长呢?我用粗粗的电线编织了一张网挂在墙上,让藤蔓顺着这张网慢慢爬上去,我为自己的创意而兴奋了好一阵子。在开始解缠在藤蔓上的那些细软铁丝时,我才发现老花匠为了这个造型确实花了不少工夫,仅是节口上的结就有二十多个。一个个解开铁丝,却解不开已经缠绕在一起的那些藤蔓。时间太久了,这些藤蔓的相互缠绕已经无法分开。弄了一个中午,也没有理出头绪来,倒是在不断地绕来绕去时弄断了几段枝蔓。造型已经被破坏,又无法理清这些藤蔓,藤蔓乱乱地散在那张网上。我选择了放弃,不再理它们。后来出差,好几天都没有到过办公室。数日后再回办公室,房门打开,眼前的景象让我欣喜:原本散乱的藤蔓变得有了一个大致的朝向,甚至可以说是错落有致。虽然还有些重叠,但那些纤细的藤蔓,没有扭曲,没有扣结,自然而温顺地朝着一个方向——透着阳光的窗口,努力地向上生长着,漂亮、自然……我想,那个逃课去上网的孩子,他犯的错误及其原因,也像这株常青藤一样复杂难解,如果硬要以最快的速度让那孩子心服口服地认错,并解决他既往的问题,消除犯错的原因,不是不可能,但必定

>> 会伤了叶子,甚至藤蔓,而且其难度也是颇高的。换一种思路,就像我对这株常青藤的做法,不去纠缠孩子身上现在和既往的问题,面向未来,给孩子一个值得向往的朝向,比如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能通过努力达成的、有意义的目标,他是不是就能够带着过往的问题,健康、阳光地成长了呢?久而久之,过往的那些问题是不是也就不需要再去解决了呢?这是一个思路。另外,我相信,这一些都需要时间。

蹲成蘑菇

>> 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走来走去?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也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就也站起来走走。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汉堡包开始吃,病人又问:咦,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借助这个故事我想告诉这位年轻班主任两点:其一,走近学生,把自己蹲成与学生一模一样的蘑菇,才有可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其实,学生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都可以在自己走过的岁月里寻找到隐隐约约的影子,叛逆、失落、困惑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地也在我们的青春期上演。只不过,走过了,我们也就忘了。当我们做了教师,职业的惯性更不允许我们再回想自己的从前,于是很多人不得不收敛起曾经和过去,以师道尊严去改变学生,把自己演绎成正义的化身、仁慈的拯救者,期望以自己的“强大”来挽救学生的“弱小”。但往往我们会失败,因为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蘑菇是不会和大叔交心的,蘑菇只会和蘑菇说话交流。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懂得一点心理学知识,利用自己小时候的淘气、顽皮与学生来一个自我释放的共情,或许会找到更多教育的切入点。比如,在与一个刚刚和别人打完架的学生交流时,劈头盖脸的轰炸或许不如“我年轻的时候也像你一样与别人干过架……”这样的开场白来得实际、有效。其二,当一个人叛逆得一塌糊涂时,任何的训诫、指责和劝慰对于他来说都是无效的,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作为教师,恨铁不成钢大多是最直接的反应,遇到带刺的学生会有一种彻底征服的“改造欲”,也正是这种善良的错误,常常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其实,我们不妨学学那位心理医生,默不作声地蹲在学生身旁,敏锐地寻找到学生给予我们的一点点契机,再一丝一毫、一点一滴地慢慢浸透学生的心灵,不渴求瞬间的教育神话,慢慢等待教育之花的自我绽放。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你自己:遇到蘑菇就蹲成蘑菇,遇到白杨就站成白杨,这才是为师之道。

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 听一些优秀班主任的报告,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他们大多是在历数了自己的无私付出和艰难经历之后,醉心地回忆与深处学生离别时的场景。也有人,会用自己离开之后班级表现一落千丈来旁证自己的优秀,用学生无法适应新的管理来映衬自己的重要。但今天,当看到学生的这段留言时,我却有一份自责涌上心头,并感到深深不安。隐约地记起一个故事,原文已经记不清楚,大意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身患绝症,自知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她深爱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孩子更是从没有离开过她。按理说,在剩下不多的时日里,她应该加倍地给孩子以关爱,但是她却像变了个人似的,一改以往的温柔。从来都是亲手做饭的她开始让大一点的孩子自己做饭,从来都是亲手收拾家的她开始让小一点的孩子做家务,而她只是站在一边,严厉地对孩子的家务活挑三拣四,不断地数落,不断地纠正。丈夫很是不解,孩子也对她不再那么黏糊。直到去世的那天,她才对丈夫说,其实她是想让孩子尽快适应没有母亲的生活,等孩子适应了她就可以安心地走了。其实,这位母亲的爱给我们的教育很大的启示。教师是一种职业,对学生的爱里必须要有职业的理性存在,而不是一味滥用人类的本能。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喜欢,让学生敬慕不是我们的目的,更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人生价值。师爱的意义是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却又不过分依赖这份温暖;享受到一段时光,却又不贪恋这份时光。师爱的价值应该是给学生一个可以继续成长的动力,而不是牵绊。分离值得怀念,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味沉溺,长久地不能走出就是一种伤害。对于教师来说,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让学生能够在你的温暖之中走得更远,这才是真正的师爱。“一直无法忘记”这样的语言太过沉重,它只能说明:我的爱还不够理性,我的管理还不够成熟,我的教育还不够理想。

分数能够说明什么

>> 对于学生,当老师的往往习惯用分数来预测他们的明天,却犯了一个很简单的错误:分数只是无数个可以衡量学生的指标之一,我们却拿它来标注学生的全部;分数只是支撑学生生命的一根藤条,我们却把它视作命运的脊梁。

>> 更何况,只有在学生时代,分数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标签被使用。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它能够说明什么?又能够成为什么?毕竟,只有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以及正直的人格等等,才能真正伴随人的一生,并终会决定人的一生。

活动,一种朝向意义的折腾

>> 那年的6月份,我带领八年级学生到综合实践基地参加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按照惯例,在实践活动后期有一场学生汇报演出,通常的做法是各个班选择一些能歌善舞的学生,由实践基地的老师指导编排一场文艺晚会,算是对整个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收尾。在我看来,这种常规活动的娱乐价值要远远大于教育意义,所以总觉得要折腾出一些事才能对得起这场晚会。我在浏览学生家长的QQ空间时,发现了丹妮妈妈写的日志,记录了她在丹妮离开家后的思念和担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在外面单独生活一周的经历,离开父母的这些天,他们第一次有了对家庭和父母的依恋,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这份感受激发出来,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感恩教育。恰好,我们年轻的曹老师,孩子刚刚两岁,但是为了这次实践活动,她不得不放弃照顾自己孩子的机会,也来到实践基地,陪伴了学生一周。这两件事,让我们有了“折腾”的契机和依据。在老师和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把曹老师孩子的生活片段拍了下来,又与丹妮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再把曹老师的独唱节目与丹妮参与的舞蹈节目进行整合,做成了一个新的歌伴舞节目。演出的时候,歌伴舞的背景一再呈现曹老师的儿子对妈妈的呼唤,同时频频展示丹妮妈妈的“思女”日志。演出即将结束时,我们请丹妮的妈妈登上舞台,毫不知情的丹妮和演出的学生几乎同时拥住了曹老师和丹妮妈妈。就在那一刻,全场的人都被感染了,亲情和感恩在瞬间深深植入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因为当时的丹妮妈妈不再只是丹妮的妈妈,曹老师也不再只是曹老师,演出的孩子也不再只是那几个孩子,他们代表了所有的家长、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生。在演出之前,当我提出方案的时候,实践基地的老师有些犹豫,觉得那样费时费力,瞎折腾一番也不见得有什么效果。但是,当那一刻的“折腾”沸腾后,基地的老师也被震撼了。再后来,每每看到丹妮妈妈在空间里写下自己和丹妮亲情交融的温馨时,每每看到丹妮妈妈记录下丹妮一天天的成长变化时,我都会确认自己当时的“折腾”是有意义的。直到现在,我已经离开那所学校好几年,仍然有很多家长在网络上向我表示感谢,感谢那一次“折腾”带给孩子的巨大变化——理解了亲情,懂得了感恩。那一届的学生遇到我时,我们一起聊的、回忆的,也多是那一次的“折腾”带给他们的引领。

及格还是出色

>> 苏联的一位将军诗人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小诗:鸟儿死去的时候∕它身上疲倦的子弹也在哭泣∕那子弹和鸟儿一样∕它唯一的希望也是飞翔。这首诗没有题目,在我看来应该是在探讨一种悲伤的相遇。在读到这首诗之前,我一直以为相遇是一种美好,千载机缘,一日相见,该是一种怎样的欣喜与幸福。没有想到,相遇也可以成为一种痛苦,就像子弹的发射和小鸟的飞行,一旦相遇,就是最大的苦难。

>> 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在回顾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教育的目的是及格还是出色,就在于我们。

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 我说,为什么一定要把成绩提高上去?为什么一定可以把成绩提高上去?他已经很努力了,也没有违反纪律,更无妨碍别人的行为。如果说他有错的话,错就错在他没有达到我们为他划定的那个成绩目标。但,那未必是他的错误,或许错的是我们。

“教什么”与“怎么教”

>> 拿破仑·希尔的书里有这么一个片段:一天他正在写作,小儿子在一旁捣乱。他嫌烦,于是就顺手在一本旧杂志上撕下一页,那是一张世界地图,他把那地图撕碎,然后扔给儿子,让儿子把地图拼回来。他想这够儿子安静一会儿了。没想到儿子很快把撕碎的地图拼好了。希尔很惊奇,以为儿子是拼图天才。没想到儿子告诉他这其实很简单:地图的反面是一张人脸,按着人脸拼,当然很快。儿子说:爸爸,这很简单,人脸正确,世界地图就正确啊!希尔由此得出了一个人生重要的结论:人正确,他的世界就正确!我们可以借此说,教的内容正确,课堂就正确。

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

>>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他与孩子们在一次远足旅行的归途中,向邻村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讨要水喝:她邀请我们到果园里去,拿出苹果和烤土豆款待我们。我们向她表示了感谢,然后出发了。走了半公里多路的时候,我们突然想起,刚才在我们坐的地

>> 方,丢了一些烤土豆的皮在地上没有收拾。“应当回去收拾……”玛娅思忖着说。“当然,应当回去,把一切收拾干净。”我立刻表示支持。孩子们成群地跟着我向回走,只有斯乔巴一个人没有动,他说:“我要坐在这儿歇一会儿……”但是,当他听到孩子们齐声愤怒地指责他时,他想休息一下的愿望就打消了。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打断孩子们愤怒的指责,因为他懂得,集体的谴责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他想让斯乔巴感受一下被集体否定的痛苦;他更想让其他孩子们体验到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并在这种体验中告诫自己不能犯同样的错。我相信,教育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让孩子更真实地懂得人生,更顺利地适应社会。但是,我们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着成长中的种种执拗和不该,不忍心直接给孩子一个真实的教育。我们总是天真地以为,孩子的一切困惑都可以在和风细雨中迎刃而解,孩子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在润物无声中得以化解。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极力营造一个教育的童话世界,那里没有风雨,没有雷电,那里天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们以为那是在爱孩子,其实,我们已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抛弃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剥夺了孩子认识真实的权利。

>> 小时候最喜欢春天,因为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每每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就会向大人们央告说:“要是一年里都是春天多好呀!”大多数人只是把这当作孩子的戏言,只有父亲很郑重地告诉我:“要是只有春天,咱就吃不上白面了。没有冬天,麦苗就要被虫子吃掉;没有夏天,小麦就无法成熟。”虽然当时并不是很懂,但是内心里却知道了每一个季节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其实,教育应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快乐、满足、骄傲是成长的幸福,悲伤、失望、羞耻也是成长的必需。只有春暖花开,哪会有果实飘香。教育,也是如此。

悄悄奖励一下恶搞者

>> 1962年7月29日,被称为剑桥大学最庄严神圣之地的评议堂屋顶,不知被谁弄上去一辆破旧的奥斯汀牌汽车,当地警方和市政工人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将这辆“空中汽车”重新放回地面。这件事,一方面令师生们惊诧不已,因为没有任何阶梯可以直达评议堂的屋顶,这辆车是怎么被弄上去的成了一个谜;另一方面在这么庄严的地方压上一辆破车,又让师生们非常愤怒,纷纷要求校方查出事情的真相并严惩恶搞者。然而,五十年来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是谁做的,“空中汽车”成了困扰剑桥大学历届学生的谜团。直到2012年7月29日,当年参与恶搞事件的学生团聚,庆祝恶搞事件发生五十周年,

>> 已经74岁的策划者彼得·戴维才首次披露了此事的内幕,并说出了一个比恶搞事件更让人吃惊的消息。当时的冈维尔与凯斯学院院长休·蒙蒂菲奥尔在第二天就获悉了以彼得·戴维为首的12人“恶搞团伙”名单,只不过蒙蒂菲奥尔院长非但没有责罚他们,还极力赞扬他们做出了“惊人的创举”,背地里还奖励他们两箱香槟以示祝贺。为了保护这些“恶作剧者”,蒙蒂菲奥尔院长一直未公开这些学生的身份。这个恶搞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世界各大媒体都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令人惊诧的“可怕事件”。但是,将“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作为校训的剑桥大学,一直鼓励他们的学生要敢于挑战权威,进行打破常规的尝试,即使是“恶搞事件”,也因为有创新的成分而被偷偷奖励并保护起来,这或许就是剑桥大学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著名学府的原因之一吧。我在想,如果“空中汽车”事件发生在我们的学校,我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迅速“破案”,并严惩事件参与者;也可能会有极个别思想新潮者,会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以标榜自己的办学个性。这两种做法,前者会伤害少数人的创造欲,后者会鼓励多数人的恶念,并容易让人的价值观混淆,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像蒙蒂菲奥尔院长那样,悄悄奖励一下恶搞者,留住他们纯粹的、不受拘束的好奇心,这不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一种理念的彰显。

幸亏你们没有忘记成长

>> 现在回想,我的严格里缺少了科学,苛刻中丧失了温情,我在以自以为是的方式迎合着应试教育的口味。在那时那地,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的班级是优秀的、成功的;此时此刻,我自觉我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瑕疵,甚至失误。你们的遗憾应该就是在最葱茏的岁月,遇见了最为幼稚、还未成长的我。我的遗憾就是未能在你们最美好的岁月,给予你们最好的教育。倘若时光能够再回,我给你们的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但,时光已过,无法挽回。今天,我见到了阳光、向上、自信、成功的你们,心里稍微有了

>> 一丝宽慰。虽然我给了你们粗糙的教育,你们却没有忘记成长——幸亏你们没有忘记成长。

教育不是拯救

>> 教育不是拯救人,而是发展人;教育不是推动人,而是引领人。

>> 教育,应该是一种方向,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着呼唤的姿态。

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 我分析,这家书店的生意之所以火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柜台只摆一本书,让人们节约了挑选书籍所用的时间。对一个人来说,当可挑选的书籍太多时,就会出现“选择困难症”。因为纠结于“我该买哪本书”的时候,大量的时间就会白白浪费掉。其次,因为货物种类繁多,人们购物时会东瞅瞅西望望,根本无法深入看看货物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往往是在最后匆忙买一件,所以很多人都有购物后的失落感,感觉买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正希望的。当只有一本书可供选择的时候,人就会有足够的时间翻翻书的内容,看看是否喜欢,值不值得买下来。这样买到的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会出现买了就后悔的现象。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 1928年,梁思成学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草创之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组织者,又是仅有的两名授课老师。梁先生特别注重启蒙教育。开班第一课,他先在黑板上一笔画了一只小狗,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齐声答狗。又在小狗的旁边画了一座与小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狗窝。他又在狗的旁边画一个大的屋子,再问学生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房子。梁思成笑了,说“狗窝”和“房子”,一个是狗睡觉的地方,一个是人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尺度”的含义。大师就是大师,一个难以用语言轻易讲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谈笑间烙在记忆深处了。

>> 大师的这节课,让我对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有了一个新的解读:真实、简单、有趣、好懂。如果这个要求还太高,那我们至少得守住这样的底线:别把浅的讲深了,把真的讲假了。

什么样的教师容易成功

>> 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

幸福更重要

>> 我很欣赏李镇西老师的一个观点:“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的,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最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因为‘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