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阳镇的建置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水阳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公元235年春,东吴大将丁奉受吴主孙权之命,在宣城北金钱湖围湖造田,屯兵牧马,始有金宝圩。赤乌四年(公元241年)春,“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大半”,是年金宝圩产的大批粮草源源不断运往吴都建邺和各处战场,赈民强兵,为稳定吴国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至那时起,金宝圩作为吴国大后方粮仓,美名驰誉天下,吸引了多少商贾往来其间,再加上绕镇而过的水阳江,是宣城通达长江的黄金水道,水阳遂渐成商埠,且日益繁荣起来。
水阳镇古称双龙镇,水阳江古称龙溪河。民间传说河东河西是两条青龙静卧着的。丁奉围湖造田,大兴土木,青龙就想离开这块宝地。而一旦双龙游走,河怪就要兴妖作祟。为了留住双龙,丁奉在一白发仙翁的指点下,建起龙溪塔和梓童阁两座镇龙之物。
位于水阳镇龙溪居民组域内的龙溪塔(又名赤乌塔)建成后,充当了当年丁奉督工练军的了望台,而河西梓童阁则是周瑜操练水师的地方。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春,孙权驾幸金宝圩,就住在梓童阁里。欣赏着隔河相望的塔和阁,极目眺望圩内,田畴井然,沟渠纵横,兵营棋布,生机盎然,孙权心中大喜,称丁奉为“江表之总管也”。后人为纪念丁奉,缅怀其泽被后世的功德,于双丰境内建总管庙。
清初,沿袭明末乡、都、里制。咸丰年间(约1855年)宣城县改里办团,水阳为222团之一。古楼:梓童阁
民国时期,废除乡团,改划为自治区公所,水阳为区公所之一。
1949年,宣城全境解放。全县划设为7个区,水阳为第二区,辖昆山、杨泗2乡及水阳镇。
1952年划乡建政,镇划设16区、190乡、11个镇,乡镇以下设选区。水阳为四区,辖:龙溪、小圩乡、雁翅乡、潦丰乡、双庙乡、水阳镇、沙石乡、徐村乡、裘南乡、丁湾乡、裘戴乡、龙浮乡、总管乡、杨泗乡、惠民乡。1958年9月下旬实行政社合一,撤消原区、乡,设立14个人民公社。红旗(水阳)为其中之一。
1961年6月,将原14个公社改划为8个区、1个镇、49个公社,水阳区辖8个公社,1969年撤区并社,将原49个公社并为44个公社,并将水阳改为建制镇。1983年3月至4月,实行政企分开,将原36个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行政村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4镇仍旧,区划未变。
1984年7月,水阳撤并为水阳镇。1987年8月15日,撤销宣城县时,水阳镇为建制镇(副处级)。2002年元月,行政区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