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的大明有多糟糕,有人说就算是钢铁侠来了也救不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3-18

公元1644年的大明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并行,加之有魏忠贤这样的奸臣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所以这时候的大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后来大将袁崇焕被疑心病重的崇祯杀死,让皇太极趁虚而入,这些坏事累积在一起,所以就算是满身高科技的钢铁侠来了也救不了。可以说崇祯无疑是史上最难的皇帝,因为明熹宗留给他的明朝,确实是乱七八糟的。朝廷之上,权臣魏忠贤一手遮天,控制朝廷,宦官横行。更欲架空皇帝,把崇祯沦为掌上玩物。西北地区内乱不断,下岗青年李自成、江湖游侠张献忠起义接连,逼近中原腹地,而以皇太极为首的辽东后金大军急于突破帝国的防线。

加上天灾人祸、民生崩溃、经济失序、文化倒退、科技停滞,这对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压倒性的危机往往会彻底摧毁一个成年人的心智,但当崇祯皇帝登基时,他才十六岁。崇祯皇帝别无选择,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一个人行走在这犹如无尽地狱般的大明王朝,于是皇帝迅速瞄准了祸害朝廷的魏忠贤。皇帝干掉魏忠贤的过程很简单,就是皇帝带魏忠贤开会,然后当场宣布解除老魏的所有职务,并通知安徽凤阳守卫皇陵。魏忠贤坠落到谷底,最后在路上上吊。

收拾完魏忠贤之后,朝堂上的气氛变了,但在这新的面貌下,皇帝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魏忠贤死了,朝廷又出现了一个比太监强大一百倍的政党,那就是由文臣组成的东林党。到崇祯,这真的很矛盾。一方面,他恨这些在国家危机时还在自顾弄权身边的大臣,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这些人全部解雇,因为一旦发生,皇帝将面临一个不可用的状态。大臣和皇帝互相仇恨,互相竞争,但他们必须互相依赖。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奇怪的关系。皇帝虽然积极聘用大臣,但皇上自始至终都没有相信过这些大臣,随时准备抛弃他们。

内部局势稍有缓和,皇帝又开始对付西北的土匪了。于是,皇帝亲自任命剿匪总督,开始平定陕西乱局。皇上有剿匪之意,这是好事,但皇帝剿匪的人事安排有很大问题。崇祯先用杨荷,再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再用杨嗣昌。短短几年时间,皇帝频频更换土匪总督,导致每个总督刚刚有所建树,不等后续进展就被打了耳光。土匪越来越猖獗。西北的土匪已经不堪重负,皇帝在辽东战场的反金工作又犯了大错。而这个错误的名字叫袁崇焕。这位明末爱国将领,曾在宁远市击杀后金首领努尔哈赤,接手辽东皇太极事务后身受重伤,有效挡住了后金军的进攻。

于是,狡猾的皇太极制定了一套对策,诬陷袁崇焕造反,消息传到京城,崇祯二话不说就把袁崇焕给咔嚓了。袁崇焕一死,皇太极就大举进攻,基本占领了整个辽东。从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到公元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经历了治理、政治、土匪、治外法权四个阶段,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宣告了统一政权的终结。而崇祯皇帝也为国而死。十七年的兢兢业业,换来这样的结局,真是尴尬。崇祯是勤奋的皇帝。但是六千二百零五个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却最终换来了他执政生涯的彻底崩溃。于是崇祯皇帝带着自己最信任的太监王承恩去了北京眉山,也就是景山,自缢身亡。

第2个回答  2022-03-18
在1644年,陕西一带出现了一场巨大的天灾,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且没有食物果腹,只能争抢着吃地上的土,结果许多百姓因为腹胀而亡,当时的明朝处在一个风雨飘摇极度动荡的时候。
第3个回答  2022-03-18
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出现了天灾,出现了蝗虫,水灾,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
第4个回答  2022-03-18
公元1644年的大明内忧外患不断,又遭遇饥荒,情况十分糟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