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二孩,终于明白这样的学前规划才靠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3

一转眼,“翻译官奶爸”这个公众号已经开号半年有余,我在开号的第一篇文章里就介绍了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妙妙错过英语启蒙黄金期的惨痛经历。新来的朋友强烈建议看一看。


我犯过的那些错误,你一定要避开。


这些事后总结似乎充满无奈,毕竟, 人生没有如果,与其纠结过去,不如放眼未来 。


这句话很经典,也很有道理。 但对二孩家庭,却只说对了一半。


因为老大踩过的那些坑,确实是可以在老二身上避开,老大的成功经验,也确实能在老二身上复制。


有二孩的家庭,等于享受了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 。当你反思“如果当年老大……”的时候,除了尽可能弥补之外,更重要的价值,其实是避免在老二身上重蹈覆辙。


具体到我自己家,在给熙熙 (4岁中班) 制定学前规划时,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参照妙妙 (9岁四年级) 的经历。



感想



作为一个普娃家长,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幼儿园就读到RAZ中级,数学已经攻克乘除法,语文阅读“已破万卷”,内心怎能不焦虑?


如果是老大妙妙那个时候,我还真会焦虑,但放在现在,一点不吹牛,我是真的释怀了 。倒不是主动躺平,实在是因为看透了本质,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节奏。


妙妙小时候,我们过分放养。后来为了补救,鸡血过一阵。一松一紧之间,内心经历了太多的挣扎。


当初放养是因为自己经历过完整的学习进程,看得太过宏观,想得太过理想,忽略了脚下。


比如,我现在整天打字,几乎用不着书写,所以认为写好字没用;我觉得算数最终都能做好,没必要专门练习,就不注重计算。


且不说我个人的经历是否片面,就算普遍适用,也不能就此忽略眼前的现实:


你虽然不用,可是学校要考啊!


我一直说“矫枉必然过正”,我自己也是一样。所以后期为了纠正之前的错误,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过于纠结细节,总是试图用短时间的冲刺弥补之前的疏忽。


这种鸡血确实有效果,不然妙妙的英语也不可能提高得如此之快。但时间长了也慢慢发现, 过于沉浸于细节,又会走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另一个极端。


走过了两个极端之后,最终才慢慢回归平衡——既要有宏观思维,又不忽视眼前。虽然之前走过的弯路确实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有了这些经历之后的平和才是真的平和。


有鉴于此,我在熙熙幼儿园中班这个阶段对她的学前计划进行了一些调整。



原则



规划都是从整体到具体,从宏观到细节,所以理清整体原则是第一步。


有了原则作指导,才能更好地落实细节,也更能在落实过程中始终把握方向,不至于因为零散的方法而迷乱。


尤其是考虑到“双减”之后的一些变动,更是需要对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能力比知识重要



妙妙读小学这几年,虽然我也曾经因为她零基础初入小学的那种迷茫而感到自责,但在知识本身的短板慢慢补齐后,才真正看清能力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落实的时候却极易迷失。


能力的确是依托于知识而存在的,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无从谈起。但我所说的知识并不局限于课本,甚至不局限于常规的知识。


毕竟,小学生所掌握的课本知识是很容易补齐的。但能力的积累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比如,对数字的认知,就比过早的进入刻意训练来得有效。


有了对数字的基础认知,在日积月累的 游戏 中真正理解了数字的含义,后期的刻意训练才更加高效。


兴趣比理论重要



保护孩子的兴趣已经是现在教育的共识。这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可是我却发现,许多人对兴趣的理解过于死板,忽略了每个孩子的兴趣各不相同这个前提。


比如,看到公众号上说,不要学前学习计算,要用实物启发兴趣。但实际上, 确实有一部分孩子就是喜欢正襟危坐在桌前,拿起笔来算数, 难道你要扼杀他的这份兴趣吗?


再比如,我虽然认为RAZ很枯燥,《牛津树》更有趣, 可有的孩子就是更喜欢RAZ, 难道你要勉强他读你认为有趣的《牛津树》吗?


教育方面的许多理论都是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普适不是绝对,具体到每个科目的兴趣点上,各家的孩子更是千差万别。


理论上的兴趣和自家孩子的实际兴趣,有时候并不一样。


公众号可以看,经验可以听,但自家孩子自家养,真正适合自己的兴趣,最终还是要靠家长来摸索。


尝试比教条重要



这一条跟上一条有些类似,同样是理论和实践的冲突。


你可能听说过不同年龄的孩子分别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对照自家孩子时,一旦达标或超出,就会心生骄傲,万一落后,又满怀焦虑。


大可不必!


我举一个几乎所有父母都经历过的例子,就更容易理解这件事情。




孩子出生后,我们都会每过一段时间带着他们去医院做体检,体重、身高、头围,各种指标按照标准一一对照。总是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


每每此时,心中必然充满焦虑。


我还记得妙妙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因为喜欢蹬直脚丫而被医生诊断为“肌张力过高”,我上网一查,肌张力过高很有可能是脑瘫的征兆。差点没给吓死。





医生并无恶意,只是如实告知,但他们对待知识的教条却会令家长心生紧张。


类似的事情,相信许多家长都遇到过。 但绝大多数情况,都是虚惊一场 ——请注意,我只是说绝大多数情况,如果真的有问题,相信负责任的医生也会严肃地跟你说明情况,不会模棱两可。


而现在,从“养”过渡到“育”,为人父母依然难以摆脱这种心态。


然而,即便是身高、体重、头围这些相对客观的指标,都不能一刀切地真正衡量孩子们的生长状况,何况是“读过多少书”、“会算多少数”这种不那么严谨的标准呢?


说到这里,我得纠正一下,你可能以为我又要说放宽心,让孩子自由生长之类的话。


其实不是,注意审题 ,我的小标题写的是“尝试比教条重要”,前面的论述只是说了不要局限于教条。


但尝试这件事情上,反而是要家长多多用心,一定不要在内心给孩子设限。


举个极端的例子—— 假如 你的孩子是天才,真的能很小就学会各种知识,但你却从来不去尝试,不给他接触这些东西的机会,那天才也很容被埋没。


所以尝试很重要,不光要学会向上尝试(加进度),也要懂得向下尝试(减进度)。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进度,这件事情只能家长来做。


互动比独处重要



我前段时间写了《什么样的英语启蒙资料“好用,不费妈”?原则就4个字!》,说我当初买那套英文书只是想让自己偷偷懒,让熙熙能通过“自学”拓展一下英语能力。


但千万别误会, 偷懒、不费妈/爸只能偶尔为之 ,就像健身减脂过程中的欺骗餐,过个十天半个月吃一顿有益无害,但如果你以为天天吃欺骗餐还能减脂成功,那就真的是在欺骗自己了。


所以, 我许多时候还是会坚持亲子共读,无论中文英文。


你以为孩子让你读书只是为了听内容? 明明配套音频的朗读比家长更字正腔圆,点读笔也更有趣,为什么还要缠着家长?


孩子显然不只喜欢内容本身, 还喜欢跟亲子共读的感觉。 即便是家长完全不做任何拓展,在孩子心目中依然是最好的声音。


好比品尝过四海风味后,妈妈的拿手菜依然是人间至美。


当然,没有一个家长不想偷懒,区别只在于偷懒的程度和方法。比如同一本书,至少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子共读之后,才应该使用点读笔等辅助手段,让孩子通过独处来巩固。


即便如此,偶尔让这可爱的小家伙坐在自己腿上,陪她读一读、聊一聊书上趣味,也依然是最好的学习手段。


从互动的角度来讲,没有任何手段比得上亲子共读。


好老师或许有一堆,好父母最多只有一对。




落实




原则讲完了,下面就该具体的计划和实施了。


我从最容易理解的角度切分成了语、数、英三个板块。


再强调一遍,这只是我身为普娃家长的一家之言,而且后期也会随时根据情况调整。 计划再周全,都要尊重实际效果。


语文:多认字,早阅读



认字不是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工具我这里没有太特别的,就是经典的《四五快读》。


许多人认为这套书很枯燥,我也一样。可是架不住熙熙确实喜欢,也确实有效果。我之前也尝试过认字卡或者其他的资料,但似乎都不如这个来得有效。


不理解的,请参照前文的“兴趣比理论重要”。如果我听了别人说《四五快读》枯燥,就放弃尝试,那恐怕很难推进。


所以,孩子的兴趣必须尊重孩子自己,你以为的趣味,孩子未必感兴趣。


需要承认,教熙熙认字的工作,主要是妙妈在做,我大部分时候都是坐享其成


熙熙现在已经学完第4册,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平日里在电视上、生活中看到认识的字也都会主动读出来,算是学以致用。


而且,生活中的运用也的确是语言学习的最大法宝。


后期我应该还会根据情况给她安排一些故事的音频,或者背背简单的古诗。


至于写字,其实不太着急。虽然她现在很有兴趣,总是在妙妙写作业的时候照样学样,甚至还会自己“发明甲骨文”



但我也只是慢慢尝试,不急于推进。


认字之后的阅读才是重头戏。有了阅读,认知才能快速提升,日后真正入学后的学习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数学:尊重能力,勇于尝试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数学显然不能局限于任何的课本。虽然后期的系统学习必不可少,但培养兴趣才至关重要。


暂时看来,熙熙似乎对数字类的东西兴趣最大。平日里没事干的时候最喜欢拿出算数题来做。甚至看到姐姐做公文式数学,也会吵着让我们买给她。



家里的百数板她也是她最好的玩具,总喜欢来回摆弄,每一次都很有成就感。


这方面,我的原则依然是尊重孩子。尽管她还没有从“实物”层面对数字掌握透彻,可是既然她这么有兴趣,那我们也就就顺水推舟吧。


数学对应的能力还包括专注力和思考力,这方面,她最喜欢的是拼图、迷宫、找不同。以前的拼图都是随意买的,最近开始入手一些分级拼图。


因为之前没有系统进阶,所以开始的时候看到那么多块摆在眼前,可能有点畏难。但我们夫妻和妙妙陪她玩过几次之后,已经可以轻松上手,一个接近100块的拼图很快就能搞定。


尝试着进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一直在低水平停留,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英语:重应用,莫急躁



我是英语翻译,又经常写英语启蒙的内容,所以按照常理来说,英语应该是熙熙学前的重头戏,肯定会狂刷进度。


然而 并没有!


有了妙妙的成功经验,我对英语反而很释然。妙妙当年零基础入学,一直到二年级才开始启蒙,短短一两年就能突飞猛进,所以我对这件事情心里是很有底的。


妙妙走了一个极端,我在确保熙熙不再重蹈覆辙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


也正因如此,我在英语上反而不太急躁,根本没有狂刷进度的想法。


虽然大量阅读绘本、看动画片、听音频,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没有为了向牛娃看齐就早早地开始推进进度。


我之前无数次地说过, 英语跟中文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语是拼音文字,只要听力基础打牢,后期的阅读进阶可以飞快。


所以,这个阶段我更多的是在她掌握了一些基础英语能力后,在生活中跟她进行简单的对话。引导她把通过输入获得的语言能力转化成输出能力。


毕竟,听懂和会说中间还隔着不小的距离。


熙熙认汉字的速度比英文单词快得多。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会着急。但现在反而很平静,毕竟这事儿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慢点就慢点,听力和口语基础打好,认单词可以先放放,有时间多认几个汉字一点也不吃亏。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 体育 、绘画、音乐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些同样也要兼顾,但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有机会再聊。




总结



最后再来总结一下,因为有了妙妙的经验教训,我在熙熙的学前规划方面更加胸有成竹,也更能有的放矢。


所以总结出了下面四个原则:


01


能力比知识重要

02


兴趣比理论重要

03


尝试比教条重要

04


互动比独处重要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 语文的认字/阅读、数学的思维/能力、英语的输入/积累 方面的规划。


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有了我陪着妙妙在前面探路,熙熙的成长应该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当然,也希望你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够得到一点启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