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都是几品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2-08

清朝时期的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不是正一品,而是从一品。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制度王朝,在清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且分化朝中文武大臣的权利来防止篡权。

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创立了一套适用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官员制度,在这个制度当中,朝廷当中的官员们被分成了九品十八个级别,并且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其中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吏部、兵部、刑部。

工部、礼部、户部、理藩院、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的官职都是从一品。

扩展资料:

清朝最高等级的爵位是亲王,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

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

此外,京官还有和爵位品级相对应的俸米补贴,乾隆时期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曾出使中国,他记录下一个北京普通四口之家当年的家庭年收入是32两银子,支出是35两银子。

从普通百姓的收入和消费情况来看,当时清政府给官员们发的工资,也只够维持基本家庭开销。清朝前期,官员贪腐现象严重。

为了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雍正皇帝在登基后不久就推出了养廉银制度。养廉银的数额视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会有一定的差异。

通常为年俸的10倍到100倍,据《清全典事例》记载,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为:总督13000-20000两,巡抚10000-15000两,布政使5000-9000两,按察使3000-8444两、

道员1500-6000两,知府800-4000两,知州500-2000两,知县400-2259两,同知400-1600两。

京官没有养廉银,但却掌握了地方官员的任免大权。地方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得以冰敬、炭敬等名义向京官孝敬银子。

不过,能享受到冰敬、炭敬的都是手中掌握实权的中高层京官。下层京官因为没有这些灰色收入,所以生活是相当清苦的,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外放实缺,就可以大发横财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