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米大桥的生米大桥概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建设一座标志性的建筑,打造一个独特性的景观,需要一套精心构想的桥梁设计方案。来自国内一流的7家设计单位选送了14个方案,参加招标角逐,最后两家3个方案浮出水面。孰优孰劣,弃谁取谁?让全体市民来决定。
2003年9月,南昌市政公用投资控股集团生米大桥建设项目办在南昌八一广场举办“生米大桥桥型设计方案征询意见会”,发出5000份征求意见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根据大多数市民的投票选择,确定采用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桥梁设计分院设计的主跨为二孔228米的钢管拱桥。大桥设计富有创意,不仅外观宏伟富有美感韵律,而且寓意深远。主桥两跨凌空而起的冰灰色钢管拱恰似鲲鹏展翅,南昌在腾飞。这种连续特大钢管拱桥,居全国首位。
大桥设计项目负责人廖宜勤说:“优秀的设计,才可能有优秀的成品”,“在设计上,不许有一点瑕疵,从图纸到施工为追求完美,我们不断地完善方案,先后修改了33处。”大桥两边拱的横梁上锚固12根606米的系杆(每边6根)。其长度为世界第二索。它们犹如弓箭上的弦,承担钢管拱的巨大推力,使大桥更加稳定。经专家风洞抗震试验,证明钢管拱能经受12级抗风能力。
主桥追求精美,附属设施也十分考究。随着工程进度的加快,去年4月8日至10日,生米大桥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又一次在八一广场举行“亮化景观工程市民意见展示会”,展示了大桥绿化、亮化、栏杆、路灯、桥头堡等十大景观工程设计方案。尽管一直下着大雨,但阻挡不了热情的市民参与建设南昌的脚步,大家踊跃投票,共收集到市民建议1300多条。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生米大桥,两边的钢镂空栏杆大气雅致,桥中心路灯像一对空中翱翔的飞鸟,与主桥高耸的两跨钢管拱相映成趣,显得十分和谐壮美,矗立两端的四个桥头堡,呈六边宝塔型,现代欧式风格,典雅高贵。每处设计,每项施工,无不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 生米大桥建设过程中一道道难题的解决,一项项技术的攻关,得益于大桥全体建设者的创新精神。从桥墩的建造,到大型龙门吊的应用、钢管拱的架设,生米大桥为自主创新撑起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整个建设过程,创下四项全国第一、一项世界第二,填补了一项省内空白。
主桥钢管拱采用大型龙门式吊装施工为国内首创。传统方法为缆索分段吊装。一拱要分成20多片吊装,吊装工期长,成本高,且缆索柔性较大,不好固定,空中焊接难度大,质量不易保证。采用大龙门吊装,每拱只需分两段吊装,8次便可吊装完毕。为了确认这一工艺的可行性,先后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并且邀请方秦汉、范立础两位国家工程院院士进行现场论证。两位专家充分肯定了这一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和首创性。他们认为:“最新的方式建设这个桥,第一感觉是大块机起吊,不是搬运起吊,这种镶梁方法,创意新颖,工艺先进,符合桥梁大节段吊装施工的发展趋势。”但要实现这一方案,首先要把上千吨万能杆件拼装成高68米,跨度为42米,自重346吨,吊重260吨的大龙门吊。其次是解决好钢管拱空中精确对接问题。因钢管拱刚性大,空中对接准确性要求极高,最难的是掌握好拱顶标高和线形。2005年8月31日,首节钢管拱在隆隆的礼炮声中顺利合拢,所有难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没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这种从未接触过的技术难关是迈不过去的。工期比缆索吊施工整整缩短一半,安全系数高,且节省资金,外观质量好。
工程建设中不断创造着新的奇迹。水下承台大型单壁钢套箱施工居全国第一,东副桥预应力箱梁的施工,采用了国内最长的移动模架造桥机整体浇注。主桥采用自应力平衡试验,检测主桥5400吨桩基承载力,填补了江西无法检测1500吨以上桩基承载力的空白。
巍巍矗立的生米大桥,一个个创新之举,书写下生米大桥浓墨重彩的华章。一项项记录的刷新,铸就了江西桥梁史上一座座的丰碑。 主桥采用75+228+288+75米中承式钢管砼系杆拱桥型,计算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桥面净宽以及引道宽度为35米,概算总投资6.04亿元。 建成后的南昌生米大桥属于特大桥,跨江桥梁(推荐桥位)桥长2234米(含主桥、副桥和引桥)。大桥主要技术指标评估认为:桥面宽应增加0.5米,评估后的桥面宽为35米,双向八车道;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设计洪小频率为300年一遇;通航标准为内河III——(3)级;荷载等级为汽车一超20级,挂车——120,人群荷载3.5KN/平方米。项目建设资金拟申请交通部补助和地方自筹20994万元,约占总投资的35%,国内银行贷款38896万元,约占65%,且已经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相应的资金承诺文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