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抒情《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整合设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整合依据: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确切讲是一首特定时期的歌,是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影响,歌颂中国民族的伟大精神。

《土地的誓言》是抒情散文,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表达了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

可以说,这两篇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包涵着作者浓烈的真挚的情感,都体现了家国情怀。而之所以能让读者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抒情方式的恰当运用。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本单元的写作指导是“学习抒情”。就此,可以把两篇文章整合,探究作者是如何抒情的,学生又该如何在写作中运用。

学习目标:运用朗读法,读出感情,读懂文意

                探究两篇文章抒情方式的异同

                在片段写作中恰当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可以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情感却是相通的。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的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饱含深沉、真挚情感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着特定历史背景的两篇文章《黄河颂》《土地的誓言》。

二、猜读题目,追问体验

观察这两个标题,任选一个,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1.预设:《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吧?好像不应该这样肤浅,到底在歌颂什么呢?需要读课文才知道。

追问:如果让你颂黄河,你会怎样歌颂呢?

如:直接抒情“啊!黄河,祖国的母亲河!是你……”

再如:先列举黄河的作用,再来歌颂她的精神

2.预设:《土地的誓言》是说土地会发誓吗?这样理解不合适啊?那是不是面对土地,人发出的誓言啊?

追问:那你觉得发出誓言的时候是怎样的呢?比如?你发过誓吗?你见到过别人发誓吗?

如:应该是铿锵有力的决心,我一定如何如何……

再如:表情严肃的,举起胳膊,伸出手臂……

那就让我们带着思考走进课文。

三、播放视频,交代背景

这两篇文章时代久远,学生又缺乏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唤起他们内在的情感尤为重要,所以播放视频背景,交代作者产生这种浓重情感的原因。

(补充背景资料)

《黄河颂》背景资料: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可以说,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黄河颂》的创作目的是引起大家的共鸣、凝聚人心、创造抗战的信心。

《土地的誓言》背景资料: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四、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黄河颂》《土地的誓言》

1.从听读中,你感受到两篇文章共同的情感是什么?

如:澎湃的激情,真挚的热情,深沉的热爱,内心的波澜,对祖国的炽热深情……

五、朗读课文,落实题眼(“颂”和“誓言”)

在“颂”和“誓言”中,选择一个关键词,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读一读。

《黄河颂》

明确:“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种风格语言强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达到作者创造这首诗词的目的。

《土地的誓言》

明确:“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六、结合内容,探究抒情

试比较两篇文章抒情方式的异同:

相同:都有直接抒情——呼告式,倾诉式

《黄河颂》整篇都是抒情

《土地的誓言》也有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不同:

《土地的誓言》除了直接抒情,探究其他的的抒情方式:

明确:

(1)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白桦林、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奔鹿群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3)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你必须站立!”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六、总结归纳,片段写作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①直接抒情:指作者直接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②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情,通过其他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

如寄情于景  寄情于物(寄情于理)

训练:合理运用两种抒情方式,写个片段,表达出对自己家乡的情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