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他律是远远胜过自律的。跟着导师在同伴的催促下,有了过了半百惜命岁月中的勤奋,着实让自己有些许小感动。

    不曾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必修课心理学是谁写的,但读到众名家集体力荐的伍尔福克所著教育心理学己是第十二版了,第一版是八零年所出,在回忆中这么绕口的称号似乎没有任何记忆痕迹。

      本想给自己立个较高标准,在每章结束的读书笔记中有一个自己满意的题目,这题目要把自己在读此章节时最深的感悟用一凝萃的题目表达出来,以便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在激情的首周阅读中,学习,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反复阅读过程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2年布什总统签署了这一法案要求所有在校学生,在2013-2014学年未对考试科目达到熟练程度,曾在人大复印资料上看到过关于此法案的东北师大某学者的一篇文章,忆当时曾诧异一个强国大国对教育关注到如此之细,直至2010年奥巴马政府发布《改革蓝皮书:<中小学教育法案>的重新授权》,才对NCLB法案进行调整,其主要改革是从基于惩罚的教育体系转变为奖励杰出的教学和学生成长,并提出以下五项优先权(1)为学生的升学或就业做好准备。(2)为每个学校配备优秀的教师。(3)注重教育公平,保证每个学生机会均等。(4)逐渐提高标准,鼓励优秀者脱颖而出。(5)促进教育创新,推进持续性的提高。想到国家政策虽与我国有不同之处,也忆及自己对十九大报告中教育阐述的认知不足着实让人汗颜,学校是从事教与学的,其他所有活动都从属于这个目标。也让我思考在当下各类电子设备充斥生活中的角角落落,使用者向人口的低高龄两端渗透和拓展,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下的新时代的未来已来的当下,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学该如何面对。尤其做为一名学校负责人和教育管理者要反思,甚至要从自身开始建构批判性思维。

    早期研究发现,是家庭和社会地位而不是教师的教学决是着学生在校的学习效果,研究者们又大都拒绝接受“教师在面对贫穷和社会问题时无能为力”的事实,师生关系质量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之间有极强的关联,尤其幼儿园及小学低幼年级,教师的水平高低及对孩子们的爱将影响他们一生。我们管理者们要聚焦于教师效能感,其指一个教师坚信他有能力帮助任何一个学生,甚至是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这种自信是能够预测学生学业成就的为数不多的教师个性特点之一,即使遇到难教的学生,也会努力加倍工作,对自已对学生都信心满满以一贯之。此外具有较高效能感的老师很少体验到职业倦怠感,并且更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让人正确解读幸福都是努力干出来的!

    有了较高效能感的教师团队在一个共守的文化价值体系中,齐心协力同建优质教学,对不同能力的各类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注重提升自尊,树立责任意识,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收获职业幸福。

    另外本章中还涉猎众多的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概念以及研究方法,不一一逐说,只是相信,能力不及己无法逐梦远行,静心读点书,听圣者言乃正确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