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喜欢徐悲鸿的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自古以来,画马的人很多,画得好的画家也很多,为何现在的我们,偏偏都喜欢徐悲鸿的马?

后人模访者甚多,超越者几乎没有。技法,形而下也,人人都可学之;神韵,形而上也,学而不得,悟也。

喜欢者,皆因爱其神韵。观者众多,各有体悟,虽不同,但无不觉得心中豪气冲冠、震撼心灵,更能体味徐悲鸿的哲理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其中蕴含的深意。他笔下的每一匹马都体现着他的傲骨,更有着“鸿雁悲鸣,骏马悲嘶”的至高境界。

天才是时代的产物,艺术大家也是时代孕育的结晶,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徐悲鸿的马就代表着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九一八”、“一二八”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徐悲鸿笔下的“战马”雄赳赳、气昂昂的跟随着战士们一起上了战场,那些“战马”成为鼓舞人民群众不畏强暴、勇敢抵抗列强的精神力量。

文艺工作者,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是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捍卫者和信仰的保卫者,人若没有了信仰,和咸鱼就真没有了区别,行尸走肉般走在人世间,等待死亡的降临;但若有了信仰,有了精神的力量,便会爆发出无穷的潜力,两万五千里长征也不怕,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以在那个时代有鲁迅以笔为刀抢的《呐喊》,有徐悲鸿画笔下的《战马》。

如果没有看过徐悲鸿的《战马》,我们可能会想象着,战马会在一个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里面,或者会有一个士兵出征打仗的宏伟场面,或者是一匹马正遇敌人进行着决斗。我们想象了种种场景,但真正看到徐悲鸿的《战马》,我们发现只有一匹骏马,英姿飒爽、精神抖擞、气势昂扬的站立在雪白的宣纸上,没有背景没有其他,我们疑惑了,进而笑了,这不正是徐悲鸿想要的吗?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观者。一千个观者就有一千个《战马》,背景就留给观者自己去想象吧。

这就是徐悲鸿的高明之处,没有背景胜似有背景,只有一匹战马,再添加任何点缀都是画蛇添足,会破坏整个画面已经有的美感,已经有的至高意境,“鸿雁悲鸣,骏马悲嘶”,亦如他在《战马》提拔中写道“哀鸣思战斗,回立向苍苍”,“秋风万里频回首,认识当年旧战场”......

细细品味《战马》,三足稳稳踏在地上,而左前蹄已轻轻抬起,转颈回首,似在谛听,虽似静态,而拂动的马鬃与马尾,则带飞动之势,好似随时会奔腾而去。马的外形以圆浑有力的线条勾勒,浓墨重笔融入魏碑兼草隶的书法笔意,马头大片留白,表现出高光,强化马的立体感与马头的坚硬质感;用重笔直下,笔触明快,表现强壮有力而转侧灵活的势态;身体以稍淡的笔墨纵笔挥洒,将躯体块面清晰交代;用劲健的线条,勾画突出的关节、坚硬的马蹄等处;马鬃马尾最有气势,阔笔横扫,飞动之势破空而出。徐悲鸿以痛快淋漓的笔墨尽抒胸臆,将战马的神韵表现备至,飞泻直出的笔势,遒劲流畅的线条,如同他满腔难以遏制的热情。

徐悲鸿除了画战马,还画野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野马不受黄金羁,徐悲鸿笔下的野马,强壮、奔放、自由、洒脱,栩栩如生,桀骜不凡。它们在无边无际的野外,无拘无束的或行走着、或飞奔着、或腾跃着,有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美的特质,不仅有充沛的精力,还有着高贵的精神,这不正是徐悲鸿自由与激情的抒怀。

将写实主义用浪漫主义思想表现出来,徐悲鸿的马可谓“一洗万古凡马空”,颠覆传统画马的技法,用文人写意的思想画出大写意马,突破前人藩篱,以粗犷豪放的线条表现,并带有书法“写”的精神,既有现实主义的格调,又不失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气韵,将马的神骏和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将马的豪放不羁如此完美的表现出来,没有废纸三千的功力如何画得出来?徐悲鸿曾总结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所以,徐悲鸿说:“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在自然中追寻,在自然中感悟,才能画出真正高于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佳作。

那么,为何最终我们都会爱上徐悲鸿笔下的马?

因为,人人皆有一颗保家卫国之心,人人也皆爱自由和自然,所以人人爱上徐悲鸿的马也不足为怪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匹徐悲鸿的马,要么战马,赶赴沙场,保卫祖国;要么野马,驰骋草原,放荡不羁爱自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