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向全世界开放中国空间站合作?

2022年1月3日拍摄的中国空间站从北京鸟巢上空飞过的照片

第1个回答  2022-01-21
空间站作为一种能够长时间在地球近地轨道运行的航天设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和美国就相继加大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投入,之后的1970年苏联在成功地解决了飞船对接的难题后,便开着手组建礼炮号空间站。之后在1986年苏联又发射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和平号空间站。

而现在我们常说的国际空间站,其实是在苏联解体后,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以美国和俄罗斯为首带领欧洲行航天局的成员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一块组建的。在此期间,美国在空间站上进行了148项科学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科技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22-01-21
国际空间站发射了第一个模块。从时间上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20多年。尽管建造时间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处”。“我们充分利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去研制,并高度重视空间站今后在轨运行的经济性效益要求。”周建平说。

对比两者的异同,周建平表示:“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都是长期在轨飞行、可载人的大型空间设施。从规模来看,国际空间站比中国空间站要大很多。”但中国空间站是从科学需求牵引出发,经过充分验证而确定的方案,现阶段中国空间站的规模可以满足在空间从事科学研究项目需求。

此前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未来中国空间站是否会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对此,周建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介绍道,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和联合国外空司推进落实第一批实验项目,也和多个国家、地区的航天机构有合作的协议。

事实上,早在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便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发布了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外国科学家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事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2019年6月10日至11日,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确认,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
第3个回答  2022-01-21
国际空间站发射了第一个模块。从时间上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20多年。尽管建造时间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处”。“我们充分利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去研制,并高度重视空间站今后在轨运行的经济性效益要求。”周建平说。

对比两者的异同,周建平表示:“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都是长期在轨飞行、可载人的大型空间设施。从规模来看,国际空间站比中国空间站要大很多。”但中国空间站是从科学需求牵引出发,经过充分验证而确定的方案,现阶段中国空间站的规模可以满足在空间从事科学研究项目需求。

此前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未来中国空间站是否会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对此,周建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介绍道,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和联合国外空司推进落实第一批实验项目,也和多个国家、地区的航天机构有合作的协议。

事实上,早在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便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发布了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外国科学家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事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2019年6月10日至11日,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确认,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

“我们是欢迎国外科学家参与空间站科学合作的。当然中国空间站也会有具体的要求,此前我们已发布了中国空间站对外提供的资源,以及想在空间站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和具体选拔要求。”周建平说。

今年上半年,中国将利用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随着发射时间临近,周建平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空间站在轨建造期间,中国还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外界对4次航天员乘组的名单也颇为关注。
第4个回答  2022-01-21
空间站作为一种能够长时间在地球近地轨道运行的航天设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和美国就相继加大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投入,之后的1970年苏联在成功地解决了飞船对接的难题后,便开着手组建礼炮号空间站。之后在1986年苏联又发射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和平号空间站。

而现在我们常说的国际空间站,其实是在苏联解体后,在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以美国和俄罗斯为首带领欧洲行航天局的成员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一块组建的。在此期间,美国在空间站上进行了148项科学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科技的发展。
第5个回答  2022-01-21
国际空间站发射了第一个模块。从时间上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20多年。尽管建造时间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处”。“我们充分利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去研制,并高度重视空间站今后在轨运行的经济性效益要求。”周建平说。

对比两者的异同,周建平表示:“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都是长期在轨飞行、可载人的大型空间设施。从规模来看,国际空间站比中国空间站要大很多。”但中国空间站是从科学需求牵引出发,经过充分验证而确定的方案,现阶段中国空间站的规模可以满足在空间从事科学研究项目需求。

此前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未来中国空间站是否会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对此,周建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介绍道,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和联合国外空司推进落实第一批实验项目,也和多个国家、地区的航天机构有合作的协议。

事实上,早在2018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便与联合国外空司面向联合国各成员国发布了合作机会公告,邀请外国科学家参与围绕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事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建议书。2019年6月10日至11日,项目评估选拔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确认,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9个项目成功入选。

“我们是欢迎国外科学家参与空间站科学合作的。当然中国空间站也会有具体的要求,此前我们已发布了中国空间站对外提供的资源,以及想在空间站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和具体选拔要求。”周建平说。

今年上半年,中国将利用长征五号B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随着发射时间临近,周建平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空间站在轨建造期间,中国还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外界对4次航天员乘组的名单也颇为关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