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人给出彼特拉克的《歌集》的详细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8-19
《歌集》 - 简介
《歌集》是献给诗人心目中的情人劳拉,类似于但丁的《新生》。
《歌集》女主人公 ——劳拉
但是,彼特拉克对劳拉之爱已揭去了但丁对贝亚德丽斯的那种神秘的、圣洁的面纱是一种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的美的追求,一种灵与肉统一的爱。 它既有别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有别于但丁式的爱,也有别于古希腊的肉欲享乐之爱

《歌集》 - 《歌集》介绍

《歌集》运用十四行诗体,且用意大利语来写,在继承普罗旺斯骑士诗歌和意大利“温柔的新体”诗派爱情诗的基础上,去其晦涩,贴近现实

善于用夸张的比喻表现处于单恋狂热中的男子的悲哀与绝望,感情描写细腻、真实,风格清新自然。
《歌集》是中世纪以来第一部展现世俗生活的欢迎和痛苦,把爱情描绘成有血有肉的情感的佳作。

在这部作品的影响下,抒情诗成为一种抒发个人感情体验的重要文学形式,而十四行诗也成为诗坛上一种重要的诗体。

彼特拉克将拉丁语当作传播思想的工具,而把自己的母语作为个人真情实感的载体,用来写抒情诗。
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意大利语创作的《歌集》,
共收366首诗,其中317首是十四诗,其余有29首自由体诗,9首六行诗,7首叙事,4首短诗。除少量政治抒情诗之外,主要是诗人歌咏恋人劳拉的诗篇。彼特拉克从1327年见到劳拉的第一天起,几十年不断地写诗表达对她的爱慕和思念。劳拉死于黑死病之后,诗人写诗寄托哀思。因此,《歌集》以劳拉的逝世为界限,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诗人热恋的种种欢愉的感受,以及在禁欲主义思想的束缚之下,无法摆脱的因享受尘世幸福而产生的罪恶感和惶恐心理;第二部分宣泄痛失恋人的悲苦,并描绘了劳拉抚慰诗人的梦境。试译出一首诗作为引证。

《金色的秀发随风飘洒》是一首十四行诗,诗人回忆初次见到劳拉时的情景。

金色的秀发随风飘洒,
卷起千百朵轻柔头花,
如今难寻的美丽双眼,
放出魅力四射的光华;

我见她面露爱怜之意,
不知是真情还是虚假;
因爱的火绒在我心中,
遇火即燃又有何惊讶?

甜美的言语动人心弦,
非凡的举止美丽优雅,
降临凡尘的天使是她。

看到来自天上的女神,
她永驻我心毫无变化,
弓虽驰,箭伤岂能无疤?

抒情诗大胆歌颂爱情,吐露对幸福的渴求,反映人文主义者蔑视中世纪封建道德,热爱生活的新世界观。彼特拉克继承了普洛旺斯骑士诗歌和意大利“温柔新体”诗歌颂爱情的传统主题,剔除了其中的隐晦寓意和神秘象征,避免了人物偶像化的缺点,用写实手法塑造劳拉真实动人的形象,使之即具形体之美又具心灵之美,既是符合理想的完美女性,又是他实实在在倾心相爱的恋人。劳拉不再是骑士诗中那种矫揉造作、高不可攀的贵妇人,而是单纯开朗、美丽可爱的新时代女性。她成为人文主义者理想的美与爱的化身。彼特拉克注重描写个人内心的变化,擅长描写丰富多彩的爱情经验,写出了爱情中的幸福和欣慰,也写了失望和痛苦,使爱情诗接近生活,诗中情景交融,将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与对恋人的细微情感有机地结合,借用景物之美来赞颂劳拉。他以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法开创了人文主义的新型抒情诗。

《歌集》中夹杂的政治抒情诗数量不多,却意义重大。有些诗对教会进行猛烈抨击,谴责它是“制造欺诈的工厂,邪恶的策源地,活人的地狱”,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表现出诗人大无畏的斗争勇气,在黑暗中奋力拼杀的战斗精神。在《高贵的精神》一诗中,诗人将古代罗马奉为文明典范,与腐败罪恶的现实相对比。在《致意大利》中,他号召人民继承古罗马的美德,勇敢抵抗德国雇佣军。这些诗都反映了诗人对古罗马社会特有的崇敬之情和作为古罗马人后裔的自豪感。《歌集》中最著名的政治长诗《我的意大利》洋溢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诗人要用“我的歌声”倾诉对祖国“浮沉的悲愤”和他的“希望”,指控各城邦君主为争权夺利而引狼入室,致使意大利四分五裂,不断遭受外族的入侵,让意大利“美丽的身躯受着致命的创伤”。诗人呼吁同胞们为争取独立和统一而斗争:“美德一旦拿起武器,/向野蛮宣战,/胜利的日子就不再遥远;/古老的品德尚未泯灭,/在意大利人民心中永存”。

诗人的内心有着深刻的矛盾。他热爱生活和大自然,追求爱情和荣誉,渴望人间的幸福,却不能完全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决裂;他有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却又轻视群众;他为此而产生的苦闷与忧伤,也在《歌集》中得到倾泻。这些都真实地反映出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矛盾,也集中体现了社会转斩时期的历史特点。

《歌集》格调清新自然,流畅和谐,韵律优雅。彼特拉克通过长期的实践,使十四行诗的形式达到艺术上的完美。他的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诗体流传下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