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1-12

在高中时,大家是不是都对大学有着无比的憧憬和向往,即使顶着高考的压力,也要考上大学,以为到了大学,就可以舒服的过大学生活。但是真正步入大学以后,才发现不是这样。大学既有学习考试的压力,又要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伴随着个人的情感与成长的烦恼,甚至还有对个人前途的迷茫与对未来生活的恐惧。种种堆压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难以释放。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一、提高心理素质:

第一个就是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太低什么办法都没有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先天遗传,另一方面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大学生自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就应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很多大学都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生一入学,就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大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自身有一个详细的认知。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开设心理学相关的课程,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理论素养。

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多与同学接触和交流,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并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二、保持乐观的情绪:

心理学和成功学研究都表明,伟人的成功,除了其优秀的智商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勇气,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人在生活中,总免不了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大学新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不顺心和委屈更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挫折就更多。处于青年期的我们,情绪时长不受自己的控制,因为大家都还是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所以,容易冲动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我们要学会自己调节情绪的方法。在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的时候,要掌握基本的调节办法。要找出适合自己的缓解消极情绪的办法,就像有的人心情不好时喜欢买东西,有的人喜欢吃东西,有的人喜欢听音乐等等。

三、正确评价自己:

大学新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有的人考上了大学,就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于是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听不进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有的人则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于是灰心丧气,畏畏缩缩,没有创造和开拓精神;有的人到了大学认为大功告成,只求考试60分;有的人则明显感到社会竞争的压力,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提出自身能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当目的未实现时,便心灰意冷。这些都是大学新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所导致的后果。为此,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摆正自身的位置,以平常人的心态去对待自己,才有利于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人的一生之中,有很多有压力的地方,但只要我们时刻保持良好且积极的态度,就一定会释放压力,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

第2个回答  2022-02-15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素质。良好的人格素质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我接纳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我们要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要惊慌失措,采取理性的应对方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第二,发展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被科学研究证实。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作息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喝酒,不吸烟,注意卫生。大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要想保持长期的学习效率,就要科学地安排日常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节认知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素质和提高适应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青年的突出特征是人的性生理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过渡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在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这一阶段的人生是多事的。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恼。让学生面对现实,学会自我调整,与现实保持良好的联系。自我调节,充分发挥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课外健康发展的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各种兴趣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的精神,缓解紧张,保持身心健康。只有通过社会互动,思想才能交换,信息才能共享。

第五,向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获取心理咨询知识。心理学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生活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回答和处理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必要时,大学生可以求助于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以及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的心理教师。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成长。

第3个回答  2022-03-02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于身份的转变,会经常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学校和个人两方面来分析:

一、学校方面

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作为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加以帮助解决。由此,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困感及时得到渲泄和解脱。

作为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加以帮助解决。由此,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困感及时得到渲泄和解脱。

2、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有了新的人际空间和人际关系。而作为教师或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就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形成定的归属感。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人际关系的空间和环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以此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举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二、个人方面

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衡量与评价自我。

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使得其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往往过高地评价自我,从而形成了骄傲、自负和自恋;过低评价自我而产生自卑、 嫉妒。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对自己要敢于解剖,敢于去批评自我,对于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所提出的意见和缺点,要虚心接受,以此来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情感。

其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只有在正确评价与认识自我的前提下,才会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走出自负或自卑的情感困扰。在用积极的态度衡量和评价自我的同时,大学生们还应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当出现情感问题及矛盾时,学会用理智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而不应凭一时的冲动,作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第4个回答  2022-03-05

作为一个大三学姐,我根据我的经验总结了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一、确立奋斗目标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即从生物人到社会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不能没有理想、目标和追求。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有明确奋斗目标的人,才能永远实现精神。高中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上大学。进入大学后,有些人认为一切都很好,为了“弥补中学失去的幸福”,开始放纵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和追求,学习不认真,沉迷于上网聊天、打牌、抽烟、喝酒等。觉悟时,空虚、失落、迷惑自然生起。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树立一个新的目标。

二、掌握学习方法

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变化主要是量变,而从高中到大学,这种变化是质的飞跃。因此,进入大学后,适应学习是一个艰难的障碍。与中学学习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从“努力升入大学”转变为“如何使自己成为高层次的优秀专业人才”,考量更多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不同,在学习自主性方面,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安排学习,自主性较小,而大学生主要依靠自己安排学习,自主性学习大。从学习内容来看,中学少而浅,大学多而深。从学习方式上看,中学生自学时间较少,大学生自学时间较多。从思维的角度看,中学生多表现出对知识的模仿、记忆和大致理解,而大学生的学习更具创造性,需要深入理解,从一个案例中推断他人。面对如此多的差异,一些大学生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因此,每个大学生都需要掌握学习方法。

三、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学习做人、自我提升、心理健康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掌握人际交往能力。在交际中,要特别注意以诚、宽容、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沟通时,注意不要批评和责备他人,而要真诚地尊重他人,学会赞美和欣赏他人。如果一定要批评别人,应该先表扬,再批评,或者含蓄暗示对方注意错误。相互交谈也应注意技巧。有些人在和别人说话时,往往口若悬河,无视对方的反应。或当几个人在一起聊天时,有些人总是专注于一个人,而忽略了其他人的存在,这是交流中的禁忌。你应该善于在沟通中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是在对他表示尊重,可以提高对方的自尊心,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以上就是我总结出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第5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9
  对于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的抑郁和焦虑心理,学校应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心理保健活动,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养,使之向健康心理转化。  一、自我意识: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自知、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制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内涵。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给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是自知;爱惜自己、保护自己、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是自爱;遇事不退缩畏惧,不妄自菲薄,是自尊;有强烈的自信心,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自信;凡事要么不作,要做就力求最好,是自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御各种不良的诱惑,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是自制。当然,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这些,但是应该教育学生注重在这些方面进行自我培养。  二、适应能力:你在他乡还好吗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环境发生调节作用的能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组织决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小一般不会对人的进退产生多大影响。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的筛选,竞争的考验,任何人都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否则便会被无情地淘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应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并逐渐适应社会。  三、人际关系:让我们真诚地握握手  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由于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独生子女,由于高中阶段孤军奋战式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不善于和他人相处。在调查中了解到的学生抑郁和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因此,要教育学生善意地和他人相处,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要轻易怀疑他人,甚至轻视、厌恶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强加于人,既乐于助人,也坦然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实践证明,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好的心情。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