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讲堂 | ATAC-seq:染色质开放性测序技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ATAC-seq全称Assay for Transposase Accessible Chromatin wi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即利用转座酶研究染色质可进入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

要理解这项技术的作用,首先需要认识染色体的结构。

真核生物的核DNA并不是裸露的,而是有蛋白质即组蛋白与之相结合的。DNA一圈一圈地缠绕在组蛋白上,形成串珠式的结构。每一条染色单体由单个线性DNA分子组成,细胞核中的DNA经过高度有序的包装,包装分为多个水平,核小体核心颗粒(nucleosomecore particle)、染色小体(chromatosome)、 30 nm水平染色质纤丝(30 nm fibre)和高于30 nm水平的染色体包装。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能够将超长的DNA链,折叠成很小很小的结构,从而塞进小小的细胞核里。比如说,人类的DNA链如果完整展开,那么大概会有2米那么长。而经过这样的折叠,就变成了纳米至微米级染色体的结构了。

DNA的复制,基因的转录,是需要将DNA的高级结构解开的。只需要打开一部分,即需要表达基因的区域即可。而这一个过程,主要由染色体组蛋白的修饰(尤其是乙酰化)来实现的。这部分打开的染色质,就叫开放染色质(open chromatin)。而染色质一旦打开,就允许一些调控蛋白(比如转录因子和辅因子)跑过来与之相结合。而染色质的这种特性,就叫做染色质的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我们如何去寻找开放的染色质区域呢?

传统的实验方法主要是借助MNase-seq和DNase-seq。这两个实验的主要思路是一致的:染色质变得开放,就意味着DNA和组蛋白的浓聚程度降低,就会有一部分DNA暴露出来。而一旦失去了蛋白质的保护,这部分DNA就可以被DNA酶(MNase或DNase I)所切割。然后,我们再把切割完的DNA拿来测序,和已知的全基因组序列相比较,就能发现被切掉的是哪些地方,没有被切掉的地方又在哪里,从而获知开放的染色质区域。不过,这两个方法都有明显的缺陷,即耗时费力与重复性差。

2013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WilliamGreenleaf教授研发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利用DNA转座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来研究染色体的可进入性,即ATAC-seq。

DNA转座,是一种把DNA序列从染色体的一个区域搬运到另外一个区域的现象,由DNA转座酶来实现。这种转座插入DNA,也是需要插入位点的染色质是开放的,否则就会被一大坨高级结构给卡住。

我们只要人为地将携带已知DNA序列标签的转座复合物(即带着红色蓝色测序标签的转座酶Tn5),加入到细胞核中,再利用已知序列的标签进行PCR后测序,就知道哪些区域是开放染色质了。而这也就是ATAC-seq的原理。

ATAC-seq出来的结果,和传统方法出来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同时也和基于组蛋白修饰marker的ChIP-seq有较高的吻合程度。也就是说,ATAC-seq中的peak,往往是启动子、增强子序列,以及一些反式调控因子结合的位点。

相比起来,ATAC-seq的重复性,比MNase-seq和DNase-seq的更强,操作起来也更加简单,而且只需要很少的细胞/组织量,同时出来的信号更加漂亮。目前已经是研究染色质开放性首选的技术方法。

ATAC-seq技术流程

ATAC-seq技术应用

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癌症、生殖系统、糖尿病等疾病发病机制;

药物相关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新药研发、耐药性及敏感性研究;

潜在标志物预测:临床生物标志物发现、生物标志物功能研究;

染色体结构研究:染色体开发性图谱绘制、核小体定位预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

任喜梅  | 文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