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退出,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30


1

每个人的童年体验无比珍贵,童年的成长也是一个认知过程。


父母要教会孩子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困难。而不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华丽的避风港,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那孩子会经不起风雨,变得脆弱。


有个北大毕业的小伙子叫王猛,一天他和朋友聚会时说,12年前,他就不回家和父母过春节了; 6年前,他拉黑了与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从此天隔一方,不再来往,与父母彻底决裂。


是什么样的问题,让他如此决绝?


他的妈妈很强势,孩子的所有事都是她做主,王猛只能服从,他没有自主权,没有发言权。


他说:

“小学时文艺演出,老师让穿短裤,可是妈妈非让穿长裤。
我喜欢奥数,妈妈不让学。
有一次我考第一,特别希望父母表扬我,别人问起他们说孩子成绩“一般”。
由于不会剥鸡蛋,同学嘲笑我,亲戚取笑我,父母训斥我。”

总之,我从小到大,没有一件事情是我做的主。


从小到大父母对他说了太多的“不”。


父母没有意识到,对于幼小的王猛,简单粗暴的“不”,没有给孩子心理缓冲的机会,没有耐心告诉孩子“不”的理由,而只是让孩子强有力的执行,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久而久之,孩子会很压抑。

压抑久了就会变得痛苦,麻木,做任何事都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变得少言寡语。


所以在处理复杂关系上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交际能力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都很差。


所以他北大毕业后,在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工作。专业对口,但他没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份工作也都做得不顺利。


或许你心疼孩子,可是父母不可能为孩子撑一辈子的伞,有时候含着泪也要看着孩子自己长大。


孩子该吃的苦必须吃,必须让他自己去总结经验,因为那是他自己必须要走的路,谁都不能替代!


2


湖南的神童魏永康13岁考上湘潭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20岁时因生活能力太差,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


他母亲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妈妈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


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

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妈妈还亲自给他喂饭。

上大学陪读!


过度的包办让孩子生活技能几乎为零,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


没有错误,就没有进步;

没有感知,就没有提升;

没有锻练,就没有成长。


尽管他知识丰富,但没有建立在实践之上的经验,都是纸上谈兵。


做科学研究,本来就是在试验——打破;试验——改变;试验——推翻,这样一系列重复的过程中衍生的结果,而他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被包办之后,自己的心智没有成熟,是无法去面对复杂的科学研究。


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完成,不要认为他不会,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父母的越俎代庖,对孩子只会造成更大的创伤。


爱孩子,是让孩子成长,爱孩子不是给他屏蔽所有的困难,艰辛,而是让他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己去经历所有的事,解决的困难,体味人生,体验幸福!

3


我的同学小泉,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同学们在一起玩,一般他不主动说话,行为也非常谨慎,总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


有一次和他聊天,他说小时候父母经常打他,不学习,事情没做好,凡是父母看不过眼的,都要打他。


有一次打得右眼出血,几个月才好。长大后,他离家出走了,一直都没有和父母联系,他说:“活着是因为我还爱这个世界,但是我的世界没有他们!”


他父母认为打就是爱,打就是教育,可是打的次数多了,也打走了孩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打走了孩子先天的胆量和勇气,打走了孩子的生活的热情和梦想,孩子变得很懦弱,胆小,怕事。


幸福的童年应该有鼓励,赞扬,肯定,开心,欣喜,骄傲……等等所有美好的体验。


有时成人世界里的美好对孩子来说其实是灾难。


4

最好的爱是放手。


当你手里想紧紧抓住一把沙子,反而它们会迅速跑掉,如果用手缓缓的握住,反而掉的没有几颗,物极必反!


父母都想让孩子成为他们心里期望的那样,可是大人们往忽略了孩子自主的感受。这种家长用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束缚孩子的个性,以自我的目标代替孩子理想,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人格,还是会留下不可逆的心理创伤和阴影,让孩子一生都挥之不去,就象一个无形的笼子,伴随孩子一生。


真正的爱是什么?


所谓父爱母爱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在孩子幼年,他们需要父母,父母极尽亲密的去陪伴他们;


当孩子慢慢长大,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要独自面对世界时,父母又要放手。


人生是不可逆的单行线,一旦危害已经形成,对孩子的一生都是致命的,放下心中所有的不舍,让孩子独自前行,而父母只站在远处默默的爱吧!


大雁不练习飞翔,它永远不会飞上蓝天,小鸟不学自己筑窝,那它永远都没有家!不要过度宠溺该子,爱要有爱的分寸,适当的放手,恰当的退出,让孩子在自己的天空里飞翔吧!纪伯伦的诗《论孩子》是这么写的: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即使是亲情,也需要空间和距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