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线上课程的都要建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现在的线上课程都是在千聊、荔枝微课等APP录制的,既能吸粉效果又好,只要和公众号绑定了,就能把粉丝导入公众号,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多数线上课程都要建一个学员群呢?

如果你问一个线上群的运营者,他可能会告诉你说,为了便于学员打卡做作业,或者是,为了方便学员有问题的时候,在群里获得及时的回复。

当然,他没有告诉你的是,建群之后,可以通过下面四个效应,让自己的课程品牌汇聚更大的势能。

一 信任效应

随着90后、00后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当他们不再看电视、杂志、报纸上的广告,当他们对各种吸引眼球的海报不屑一顾,当他们不再轻易相信明星的代言时,他们有消费需求的时候,会从哪里寻求信息?

他们会询问身边对所需产品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也许是某个领域的KOL),他们会询问社群里的小伙伴,他们会相信社群领袖在分享中的推荐......

所以,未来的商业,聚焦社群很关键, 未来的经济是垂直社群的时代 。

未来人们购买产品,基本上都是通过社群的信任口碑进行传播。

而微信群是现阶段,社群最好最有效的一种承载工具,所以借线上课程的机会建立社群,就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越是价值观趋同的社群、越是有共同文化和信念的社群、越是粉丝规模量大的社群,越具有商业价值。

二 连接效应

社群最大的作用就是连接—— 连接优质资源和对资源感兴趣的所有人 。

过去,很多销售、顾问连接客户的方式是:主动开拓客户——找到意向客户——接触前准备——接触——产品介绍——促成成交——售后服务。

这里面一共7个环节,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事情都成不了。

而社群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你建造一座“城堡”,让你的目标群体来到你的这个“城堡”里面,来了之后还舍不得走。

凭什么吸引他们来?

也许是凭共同的爱好,也许是凭稀缺的资源,也许是凭有价值的内容, 你擅长什么,你就以什么来牵线,链接目标用户。

线上课程吸引的,当然是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学员群体。

群体可以通过社群连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营销机会。得到APP、樊登读书会、拆书帮、吴晓波频道都是这么做的。通过社群形成二次销售及后期营销。

如何与社群成员之间获得更紧密的连接?

在社群中,解答学员的疑问是一种链接;

在社群中,学员提交作业是一种链接;

在社群中,公布作业做的好的学员名单并展示其作业的优异之处,是一种链接;

在社群中,制造和课程相关的话题探讨,是一种链接;

......

当然,单纯基于利益或者制度的社群,可能是缺乏生命力的,除非社群内部逐渐形成共同认同的价值体系,进而形成社群内部的亚文化。

三 标签效应

一个有逼格有品质的社群,会让社群内部成员不由自主的彰显自己作为社群成员的身份。

翻翻朋友圈,你会发现身边的每个人都带有自己在互联网上的个人标签,这说明什么?

说明互联网生态中的”种族化“越来越严重,人群在互联网时代会被重新分割,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部落”,每一个“部落”,都会有自己的圈层文化。每个“部落”里面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身份标签。

可见, 社群就是给群体贴标签的一种工具 ,一旦社群的身份标签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放大整个社群的势能,吸引更多优质的资源进来。

所以,一开始就要给社群定调,一开始就要明确社群成员的身份标签,并通过各种设计(如徽章、卡片、电子证书、带LOGO的小礼品等等),让社群成员乐于接受这样的身份标签。

四 口碑效应

社群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输出”,而且 能够全员输出的社群,才是有机会实现指数型增长的社群。

一个好的社群,一定会激发群体共同来创造优质的输出, 输出的群体越多,输出的内容价值越大,这个社群未来的发展就越有想象空间。

如何激发大家共同输出?

首先在整个学习项目的设计上就要发力,这里已经没有说是课程设计了,因为 课程+社群就是一个学习项目的运作模式。

在设计这个学习项目的时候,就要提前规划好学员学完之后 能够输出什么,如何输出、输出的内容怎么样可视化 。当然,这对课程的品质和致用性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第二是在社群中树立标杆,让标杆给大家带来希望,建立 打卡机制或者积分机制 ,引发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反复传播。

最后是好的输出有渠道有回报,让学员既能体会到输出的乐趣感,又能通过输出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如果思考这些社群带来的经济效应如何与信息传播的变化产生联动,就能摸索并实现自己的一套社群“战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