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学必好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19

君子之学必好问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的翻译是: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
出自清代刘开《孟涂文集》:“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翻译: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句话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学与问一定相互牵引而成学,主张“学必好问”。
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译文
翻译: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该句出自刘开的《问说》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
君子的学习一定是喜爱问的。问和学,是相互辅助地进行的。不学就没有用来获得疑问的方法,不问就没有用来增广知识的方法;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是有时还不能在实际上应用;认识了事物的整体,但是有时还不能了解其中的细节。
舍去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德才比自己高的人,问他是用来破解自己的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德有才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比不上自己的人,问他是用来求得收获,这就是所说的“凭借提问,凭借学问多向学问少提问”。
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问他是用来凭借问的内容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尽地探讨,从而明晰地辨别是非。
肯定自己并且否定别人,是世俗人的共同的弊病。学问并没有通晓,却硬要认为已经明白了;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随便地凭借主观猜测,像这样的话,那么终身儿乎没有什么值得问的事情了。
德才比自己高的人,世人妒忌他因而不愿意问他;比不上自己的人,世人轻视他因而不屑于问他;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与他亲近而不庄重地相处,因而不乐意问他,像这样的话,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其中一定有一次失误。圣人不明白的道理知识,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明白的道理知识;愚笨的人能够做的事,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事。真理不是专门存在于某人,因而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啊。
既然这样,那么“问”能够少得了吗?因此身份高贵的人可以问身份卑贱的人,德才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羞耻的,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多了,可悲啊!
分段赏析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到第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到第六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
1、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
2、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四、五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
第四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和人两方面进行批评。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
“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第二段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君子之学必好问出自哪里
君子之学必好问选自《孟涂文集》。作者是清朝的桐城派散文家刘开,号孟涂。
原文内容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不懂就要问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1、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4、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5、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6、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7、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朝散文家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8、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1、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巴甫洛夫
2、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或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巴甫洛夫
3、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4、在自然科学中,创立方法,研究某种重要的实验条件,往往要比发现个别事实更有价值。——巴甫洛夫
5、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谦虚的年轻一代!——巴甫洛夫
6、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巴甫洛夫
7、科学需要人的本部生命。——巴甫洛夫
君子之学原文及翻译
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原文: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出处:《孟涂文集》——清代·刘开
扩展资料
刘开生平以教书为业。授课之余,潜心散文创作与文论研究,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然后变而出之,用之于一家之言”。
刘开的这些主张和见解,进一步阐发了方苞、刘大_、姚鼐诸前辈的文论,对当时的散文创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刘开虽尊崇桐城家学,但不“拘于绳尺”,而能“取精汰粗,化腐为奇”,“集众家之美”,“而得其天然”。
他的散文明白晓畅,动宕恣肆,才气俊逸。其诗文多反映贫民疾苦,暴露官场黑暗,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君子之学
详情
    官方服务
      预约搬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