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3

1928年,在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倡导下,由心理学家唐钺负责筹备心理研究所。
1929年,在北平正式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唐钺为首任所长,所址先在东城新开路35号,后迁东诚芳嘉园1号。建所初期,主要研究动物学习和神经解剖。
1933年,心理研究所南迁上海,由汪敬熙生任所长。
1934年,迁至南京。
1935年,心理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心理系合作,增设了工业心理学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心理研究所一直在迁徙途中,先经湖南南岳至广西阳朔、桂林,再到贵州贵阳。
1940年,至桂林南雁山村才稍为安定,并恢复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胚胎行为发展问题。
1944年,再迁至重庆北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次年9月迁回上海(岳阳路320号)。
1948年后,继续抗战期间所作的胚胎行为发展和两栖类蝌蚪脊髓机制的研究,并恢复战前所做的哺乳类动物行为与神经系统的研究。
1949年,上海解放,心理所停办,研究所人员并入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岳阳路320号)。
1950年,在郭沫若院长和丁瓒先生的支持下筹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心理研究所筹备处。8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筹备委员会,挂靠在心理所筹备处。
1951年3月2日,政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命曹日昌为所长,12月7日心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设在北京西城东观音寺10号。建所后,开展了中小学奖励与惩罚的研究,搜集了国内儿童身心发展的常模资料,进行了托儿所调查、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名词编译工作等。
195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曹日昌为室主任、丁瓒为副主任。
195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设动物、感知、思维、个性四个研究组,进行知觉心理研究;根据巴甫洛夫学说进行动物行为(条件反射)研究,两种信号系统和神经类型研究。
1956年,中科院心理研究室扩大,将南京大学心理系并入心理研究室,恢复所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潘菽任所长,曹日昌、丁瓒任副所长,同时成立了所学术委员会。所址迁至西城端王府夹道7号。
195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展劳动心理学研究。
1958年,心理研究所调整了研究方向,将原有的四个研究组改成联系教育、劳动和医疗实际的三个研究组,进行教育心理、劳动心理、航空心理、医学心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同时也开展了生理机制的研究和动物心理的研究,从而推动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1961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将原有的三个研究组扩大成四个研究室:教育心理研究室、劳动心理和航空心理研究室、医学心理研究室、脑电和脑模拟研究室。
1968年,科研工作完全停顿,全所人员下放湖北干校。
197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究所被撤销。
197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从干校回京,西城端王府夹道所址被占用,在临时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了儿童心理发展、视觉、听觉、记忆、人工智能、航空工程心理、病理心理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还增加了对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1977年6月,国务院做出“恢复心理研究所是很必要”的批示,研究所正式恢复。
1976年8月,研究所在北京平谷召开了全国心理学学科规划座谈会,在会上拟定了规划草案。
1976年11月,中国心理学会恢复活动。
1979年7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1980年7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由文革前的四个研究室扩建为六个研究室,包括发展心理研究室、感知觉研究室、生理心理和病理心理研究室、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室、工程心理研究室、情报研究室。
1986年,研究所确定了六个研究室和十四个研究方向。
198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正式迁往新所址。
200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2004年8月,中国心理学会受国际心联的委托在北京主办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