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题: 愤怒莲师心咒(仪轨)

佛教问题: 愤怒莲师心咒(仪轨) 知道的佛友请发上来 阿弥陀佛

第1个回答  2013-09-20
忿怒,不是愤怒
第2个回答  2017-07-08
“墨脱”,藏语意为“花朵”,古称“白玛岗”。在大藏经《甘珠尔》里有“佛之净土白玛岗,殊胜之中最殊胜”之说。因此,这里又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圣地”。扎西说,藏语“门”是指门隅,“巴”是指人。“门”和“巴”连接起来就是“门隅人”的意思。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墨脱原本不是门巴人的故乡,他们在近一二百年前,才从门隅一带东迁至此的。不仅因为传说墨脱是东方的一块佛的净土,而且这里没有剥削和压迫,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不种庄稼可有吃不完的粮食,不养牲畜却有喝不尽的牛奶,山上布满了古树,花朵大得让人可以在花心里睡觉,还藏有打开通往极乐世界之门的金钥匙……于是,有 户门隅地区的人家怀着对这块东方净土的美好向往,离家东迁,千里迢迢来到了白玛岗。虽然他们在白玛岗没有找到幻想中的极乐世界,却在这块富饶的地方获得了自由,建起了村寨,并定居了下来。随后,门隅地区的人受那 户人家的影响,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断东迁到墨脱地区,在白玛岗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从此墨脱便成了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一、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萨。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