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派 |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9
中国学派,以曹顺庆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群体,正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以李达三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推动了“中国学派”的发展,使之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学派的核心理论特征在于“跨文化研究”,倡导异同比较和对话,与法国的“影响研究”和美国的“平行研究”形成鲜明对比。乐黛云会长等学者强调了这一学派对世界文学的深远影响,他们的研究强调了理解差异、避免浅薄比较的必要性。

“阐发法”和“异同比较法”是中国学派的主要方法论支柱,台湾学者古添洪和陈慧桦的“阐发研究”尽管早有实践,但仍需深化。大陆学者如陈、刘等人,已发展出“双向阐发”等创新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模式。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不仅仅是理论创新,更在于对“跨文化理解”的坚守,以及对民族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

“异同比较法”侧重于探讨文学的民族特色和独特价值,它以“跨文化”为基石,区别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更注重发掘差异性。李达三的“寻根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强调在跨文化碰撞中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体现了中国学派的独特视角。叶维廉的理论强调纠正文化误读,通过模子寻根推动文化深度研究,国内学者也在这一领域积极探讨。

乐黛云教授倡导的“对话研究”是另一个核心理念,强调东西方文学间的沟通与理解,如钱中文、刘庆璋等人深化了对话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对话研究不仅关注话语平等,还注重历史深度和跨文化融合,如庞德从中国古诗中汲取的灵感,为世界文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中国学派的“建构法”则倡导通过理论对比和对话,打破西方理论的垄断,寻求全球文学观念的重构。刘若愚的理论探索和乐黛云等人的文论选集编纂,都是建构世界文论的有力步骤。钱钟书的著作通过引证与归类,展示了中国学者如何运用多种方法推动世界文学理论的融合与发展。

尽管中国学派的初步论述尚存不足,但学者们正以开放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探索着跨文化比较的深度与广度。这些理论特征和方法论体系的梳理,为世界文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源,期待未来更多的批评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