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心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7-24
《红楼梦》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也影响过千千万万的人。《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地道的名著。它以凄婉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兴亡史。其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他们(她们)的性格悲剧,当然也更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林黛玉,一个正日哭哭啼啼的,不怎么健康的女人。贾宝玉是怎么搞的,放着那么多的红润佳丽不要,怎么会偏看上一个终日病病歪歪的老病号呢?在重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一个个佳丽都有些俗气,在对贾宝玉的爱上,无人可比林黛玉的独特和刻骨铭心。林在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说的一点都不错,在咽气前她也只是喊着“宝玉你好”——这种对爱情的专注精神是每一个男人都不愿舍弃的,更不要说生来就是情种的贾宝玉了。
在文学是史上,《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生活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实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作者还着力刻画了一个个聪明伶俐,可爱却位卑的丫环、女仆,如晴雯,鸳鸯、紫娟等。不过,我觉得或比较喜欢晴雯。可以说她是丫头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吧!晴雯原是贾府世仆赖大家买来的,可以说是仆人的仆人,因贾母见她“十分伶俐标致”,于是被像小礼物一样孝敬上来。她“身为下贱”身世可怜到连家乡父母也不记得。但她却开朗倔强,心思纯正健康 , 不像林黛玉那样抑郁凄苦,更不像花袭人那样温婉卑屈。在她身上包含着一种叛逆精神,比如她对王夫人、凤姐等高居于她头上,掌握她生死大全的“主子”不屑一顾,还经常以犀利的言语直揭袭人的虚伪。几乎可以说她是大观园中一个最悲惨的牺牲者。只因模样长得有点像林姑娘,就被骂为狐狸精,“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就打炕上拉下来架出去了,连好些的衣服也不让带走,终于被摧残屈死。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欣赏
《红楼梦》又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它留给人们太多的奇想、遐想、神话,还来不及好好梳理,因此需要我们的智慧的信息……它使我们猜测,使我们迷惑,使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我们觉悟了:原本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有待探索和发现的世界。
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多以软弱无知或刁钻放荡的不光彩形像出现。在这些作品里,女性不是祸根便是陪衬。《红楼梦》出现了,她对女性的评价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与众各别、聪慧美丽的古代女子形像。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女性,有形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但我觉得《红楼梦》最成功的还是她的语言描写。
看了《红楼梦》后,很清晰地看到了很多性格不同的人物形像,而这不同性格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各人不同语言特色的成功描写。就拿这其中最富创造性、性格格外鲜明的王熙凤来说,她的语言就极富特色。
提起王熙凤,人们首先想起的会是书中给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确,王熙凤真是费尽了心机去赢得她想要的一切,竭尽见风使舵、泼辣圆滑之能事,为人处事犀利虚伪,无怪乎人称“凤辣子”,而她的每句话作者都竭力透出她的个性。
就拿第三回里王熙凤初见黛玉时说的一段话做例子。“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表面上王熙凤这番话似乎只是讨黛玉,赞扬她美丽、有风度。可算尽机关的凤辣子的这段话并不如此简单,事实上,她四面讨好八方卖乖,把在场的包括老祖宗、夫人们、迎探惜三姐妹都奉承到了。
熙凤说道,看这通身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且不说一口一个老祖宗叫贾母心里高兴,我们看这言下之意:为什么黛玉如此标致这么有气派呢?因为她象老祖宗的嫡亲孙女般。换句话说,只有贾母的孙女才有这般标致这般风度,这不是说全靠贾母的大家风范、标致风度,孙女才得以继承吗?真是不露声色地哄得老祖宗开心不已。
光夸黛玉,在场的夫人小姐可能会有些不乐意:“只有外孙女标致吗?那么我们这些嫡亲孙女呢?”熙凤深知这一点,便巧妙地夸黛玉象嫡亲孙女,这样便说出黛玉固然美,固然有气派,然而嫡亲孙女才真是正宗的娴淑端庄、美慧超凡,黛玉才只不过是象而已。于是,又讨好了夫人小姐们的欢心。
王熙凤深知贾母在这个大家庭里的地位。她明白要想在这个家里树立威信就必须讨老祖宗的喜欢。只要成为老祖宗的宠爱,就万事好办了。所以她特别注意体会贾母的心思。那一句“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看似轻轻带过,其实是遂了贾母的心。贾母日夜思念黛玉,很想让黛玉知道自己对她的爱抚关心,可又不便直说直讲。王熙凤这样讲出来,既无虚情假意之嫌,又玉成老祖宗的心事,真是乖巧之极。贾母听了定会想:“我怎么想的凤丫头全明白,这丫头真把我的心思全看透了。”这样的“贴心人”老祖宗能不宠吗?
这段话不过几十字,却是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亏得独具匠心的曹雪芹,用这几十字让虚伪圆滑、深谋远虑的凤辣子跃然纸上,这真称得上精彩绝伦的语言描写。
光凭这点,《红楼梦》就够得上称为旷世奇书,流芳百世。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长篇小说始于元代,而当初的文体大都结构散漫,描写粗俚,内容近幼稚肤浅。直到明清二代,经若干无名作家的修改,若干天才文士的润色,最后才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像章回小说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便可以看出逐渐进化的痕迹。长篇小说到了清代更进步,较早的作品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而较儒林外史后者,就是伟大的言情小说红楼梦,它可为中国旧小说之王,因为其内容、结构、描写技巧方面,都比任何小说更高一筹,没有其他小说可以媲美红楼梦。 红楼梦这本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沾作,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曹沾字雪芹,镶蓝旗汉军人,在簪缨富贵,文艺氛围的家庭成长,所以替当时满洲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作忠实的记录,同时,大观园风月繁华之盛,又写得极致风雅。后来家道中落,曹沾在中年时当旧物,沽酒吟诗,红楼梦便是在这种穷苦的环境完成的。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是追忆自己家族过去的富贵荣华,而最后趋于没落的一些心影,后来有人从事考证,它是影射某人或时事,关于红楼梦的背景,论者纷纭,有说是叙述清世祖与董鄂妃的故事,亦有隐射康熙朝政治状态者,这些皆是捕风捉影之谈,红楼梦乃稗官野史之流,是一部隐去自我的自叙。 红楼梦是一部足以令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小说。故事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情为主线,贯穿了一哥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在书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有风雅别致的一面;也有奢侈浪费的一面;有公子、小姐们的多情优美的形象;也有贪官污吏、纨绔子弟恶劣可耻的行为,这是部才华洋溢、刻画细腻的小说。透过人物的描写,原著者曹雪芹,也表现出反抗传统的思想;这种思想,尤其具体的表现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描写上。 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任何一个人造成的,是环境,是封建社会下的悲剧。在封建社会的礼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像林黛玉这么有才情女孩,也只能在海棠诗社中及贾宝玉面前得到赞赏。纵使林黛玉再有才情,对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来说,她依旧不是个好儿媳妇的人选,在王夫人这样传统女性的观念中,端庄贤淑的薛宝钗比较适合。在封建体制下,男性的地位永远优于女性:他们可忍耐男性四处留情,却无法容忍女子追求自由恋爱,因而造就了这场悲剧。如果将时空背景拉回到现代或许结果就不同了:林黛玉成了人人佩服的才女,而男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贾宝玉和林黛玉或许便能成位令人称羡的神仙眷侣。所以我觉得,错不在贾宝玉身上也不再林黛玉身上,只能怪他们身在错误的时代。 与其说大观园是富贵之地,倒不如形容它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表面上看起来生活不愁吃不愁穿如仙境,实际上所有事都由不得自己,生活倒不如一般百姓来的自在。 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写,在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中曾读过此人,曹雪芹是贵族子弟,但因朝廷内部争斗,使曹雪芹父亲被革职入狱,一生均不得志。因此将自己喻为青埂峰下一块被遗落的顽石,这块顽石无法修补残缺的天,只能眼睁睁的看著他衰败。贾宝玉身上留有的叛逆及愤世思想俨然是曹雪芹化身。 记得第一次看红楼梦时是在初中,当时懵懵懂懂的,只觉得故事怎么那么复杂?现在再看却有不同的感受;当初,我对林黛玉十分反感,只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爱哭;现在,我发现他的每一滴泪都有道理,对他而言这个荣国府侯门深似海,各个人都打着不同的主意,每个人正用著放大镜来审视她,使得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丝毫不能走错一步,寄人篱下的她感到了一种孤单凄苦。她的每一滴泪是对现实的抗争、为自己人格的维护,也是一种对于现实的无奈,让我更加同情她。 书中另一大主角薛宝钗,虽同样拥有极高的才情,却格守传统礼教,城府极深的她最后虽拥有贾宝玉妻子这个身份,但终因与贾宝玉之间的生活态度差异甚大而抱憾终身。若说林黛玉的悲剧是来自于她对现实的叛逆与不服,那么薛宝钗的悲剧是来自于她过于顺从的结果。 书中我最为欣赏的人物是贾探春,她虽为庶出,却精明能干,尤其是斥责亲娘赵姨娘那 一幕,真不得不叫人由衷佩服。在贾府渐渐衰败时,她便想重整家族可惜却无法力挽狂澜,最后只能远嫁他乡。 书中我最讨厌的人便是凤姐王熙凤,若说探春理家是为重整贾氏家族,那么我觉得凤姐理家是为了掌权势卖弄才干,从她治理府上各大小事情,无不看出了她的狠毒与贪婪:为了铁楗寺的三千两银子,弄出了三条人命、在她丈夫小妾尤二姐面前,声声好妹妹,背地里却将她逼得吞金而死。但聪明一世的她最后却被冤鬼缠扰致死。 还有书中的贾政,是贾宝玉在贾家中最怕的人,给我们的印象也是“严父”,但其实他也并不是如铁一般的冰冷心肠之人。例如:在元宵节时,贾政也有出席;也就因为有他出席,其他子女们皆如正襟危坐,不敢稍加怠慢。贾政心中也明白,在说完几句话后便自行离席。由此可知,贾政然严厉,但还是有好的一面。不过,从差点打死贾宝玉这点来看,他或许也有点家暴倾向吧!将贾宝玉推向仕途之路这点,能看出他对这位未来贾家希望的公子的期盼。 王熙凤,一开始我对她的印象很不错;但随著剧情推演,我才发现,她是个说话口无遮拦的妇人。虽然他说的话能增添贾家人的娱乐,但仔细一看他说话的内容,都是些粗鲁无比的话语。王熙凤是我在整部红楼梦中,看过唯一一个对下属态度最差的。纵使平日和她交情不错的平儿,在她怒不可遏的时候都有可能会受到重责;更别说是那些寻常的属下了,只要稍有不顺意便任加打骂。王熙凤最在意的就是她大老婆的“地位”,所以每当贾琏偷情时,她所生气的是她的地位,而非丈夫偷情,这是我的看法。 还有紫鹃,与林黛玉情同姐妹。原本我以为她是个路边小角色,但是她在林黛玉已病入膏肓时所表现出的焦躁与不安,让我感到她与林黛玉的交情是如此的深厚。在贾宝玉要结婚时,需要一个林黛玉的丫环;紫鹃留下来了,这也就表示她想陪林黛玉走到最後的心情。最後林黛玉死了,紫鹃开始厌恶贾宝玉,但是后来看到他对林黛玉的死如此难过,哀怨之心也就烟消云散。 书中人物多得不计可数,却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曹雪芹并不注重人物外表的描述,而是加以描写他们的内心感受,却能将他们写活,难怪这本书能自创一门学派,也难怪它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最後我也因为这本书而更了解了一些古代贵族生活方式、以及一些事物,这真的是一本令人值得一看再看、百般回味的一部章回小说。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第2个回答  2013-07-23
我最喜欢: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贾府从繁荣走向了衰败,这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也是曹雪芹的真实写照,上演着一处真真假假的一场戏,人名也包含深意与命运:贾宝玉——假宝玉

  贾府——假府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霍启——祸起

  封肃——风俗

  贾雨村——假语存(言)

  贾化——假话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可卿——情可轻、情可倾(2种说法)

  秦钟——情种

  詹光——沾光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不是人

  吴新登——无星戥

  石呆子——实呆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单聘仁——擅骗人

  戴权——大权

  张友士——张有事

  秦业——情孽

  钱槐——奸坏
读红楼,总是心里很痛,很惋惜,仿佛自己就是书中的人
第3个回答  2013-07-22
现在给你一篇,单谈《红楼梦》文学视角的。
独领风骚——红楼文学视角引

贬历来野史之俗套,迎市井“俗人”之闲趣;讽风月笔墨之污臭,刺佳人才子之窠臼。《红楼梦》,谦卑中锋芒毕露,委婉中果敢刚直,虽表其意曰“大旨谈情”,然世态哲理不言而现。且不论其历史深意,单就其文字美学、笔法立意看来,亦不愧空前绝后、独领风骚之作。

空空道人:“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石头记》上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第4个回答  2013-08-02
我很喜欢红楼梦的前半部分,感觉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欢声笑语,后半部分我就悲哀了,水池里的花都枯萎了,我的心也酸了,特别是林妹妹死得时候,我感觉自己也好像死了一样,结尾的时候王熙凤更是让我一声长叹。总之小说的最后,我只能用一个感叹号作为我的读后感。
第5个回答  2013-07-29
非痴人不能写红楼
非痴人不能读红楼
非痴人不能入红楼
非痴人不能说红楼
非痴人不能绘红楼
非痴人不能懂红楼
月下花无影,谁能并解个中滋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