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与自己理念不同的公司,是走还是留?KASH模型给你多1次选择的机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宝仪刚毕业,就选择进入一家知名的心理咨询公司。选择这家公司,是因为宝仪有着当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愿景,她很想运用在大学里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一颗颗受伤的心灵。

但是,公司的老板并不关心宝仪真正帮助了多少咨询个案,而是有没有将这些个案,成功转化为一张张报读心理学课程的订单。宝仪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课程销售,而不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师。现在这份工作,是否值得坚持,宝仪产生了怀疑。

可能你也曾经遇过宝仪此刻面对的问题,当你辛辛苦苦终于进入到梦寐以求的公司,准备大干一场。可是,不到1个月的时间,你从原来对公司充满期待,变成大失所望。

不是公司没有兑现之前的承诺,给予你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应有的福利薪酬。而是当你认真投入之后,却突然发现,公司的价值理念,与自己的初心相距甚远。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1.直接离职,是最好的处理办法吗?

当发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递上辞职信,一走了之。

选择离职,固然是又爽又快的解决方式,可以彻底逃离我们的心理痛苦区。可是我们可曾想过: 这家公司真的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任性离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没经过多少心理挣扎,宝仪果断离职,她要努力追寻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梦!之后,宝仪又接连投了10家与心理咨询相关的公司、工作室。可是,这些标榜专业助人的公司,大多还是以销售为主要目的。宝仪选择进入其中几家“相对靠谱”的公司任职,可没过几个月,看清真相后的她,又被迫离职,继续寻找下一家。

半年之后,宝仪彻底迷惘了,是继续坚持做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暂时先就业,解决生计问题呢?因为宝仪刚刚大学毕业,没有多少资本支撑自己继续追梦,她已经要向家里要钱交这个月的房租了。真是 辞职一时爽,追梦两行泪。

2.为什么想直接离职?

(1)自身原因

像宝仪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 社会经验不足 ,他们对社会有着十分美好的憧憬,想凭着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是,他们还没清楚地认识到:一切的职业理想,还需要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没有需求的梦想,就有如屠龙之术,空有本领,而没有施展的空间。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最直接的方法往往是,选择 逃避困难 。眼不见,心不烦,远离困难,就不会有烦恼了。所以,我们稍有不顺心的事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逃避,而不是解决。

现在很多年轻人,一份工作能维持半年以上,在同龄人中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为了满足即时的心理需求,工作稍不顺心,就立马辞职,似乎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

(2)公司决策

在选择一家公司前,我们可能会有各种美丽的幻想:高薪厚职、出入5A甲级写字楼、身边都是精英同事、还有支持自己实现梦想的老板……

可现实情况却是,公司老板只会盯着你这个月的工作业绩、公司的账目有没有上升?哪管员工的所谓梦想。老实说, 公司的任何决策,都只会从公司的最大利益出发。 公司有其盈利宗旨和企业文化,不太会细致考虑员工的个人需求,我们必须认清这一本质特点。

所以,爽又快的离职,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离职可能会满足我们一时的心理需求,然而,“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现阶段我最需要什么?”等深层次的问题还继续存在。

更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之后,我们才作出最适合的选择。

那宝仪该如何深思熟虑? 认清自己的需求、公司的本质,然后寻找彼此的匹配度。

3.如何分析自己与公司的匹配度

(1)找到彼此的相似点

公司与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有出入,所以我们要离职。但是,公司就没有任何一点可取之处?在正式提出“分手”前,我们不妨好好分析一番公司与自己,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公司的整体价值取向是怎样的?

通过一两个月的试用期,我们大致也会看清楚公司的价值取向,是偏向于营利性质,以营利为最大目标?还是始终坚守一定的社会义务,有着服务社会大众的理念?

如果想看得再深入一点,我们可以找到公司的前辈,多多了解公司,以及公司所处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公司的发展理念是紧跟行业发展大趋势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公司也是在行业大环境的影响下,作出自己最明智的选择。

第二,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公司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自然就清楚知道需要怎么样的人才。如果公司需要营利,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员工用尽所有方法,达成营销目标。你的价值观与专业技能,符合公司的用人标准,你自然是如鱼得水,否则就只能黯然离开。

所以,人在职场, 不要一味强调“自己想要什么”,还要认真考虑“社会、市场、公司需要你提供什么”。

宝仪投了10多家心理咨询公司,基本都让她卖课,那么宝仪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仅仅是其中某几家公司偏向于营利最大化,而是目前整个心理咨询行业,还处在艰苦生存期,唯有营利才能生存下去。如果宝仪还想坚持实现她心理助人的崇高理想,只能说现阶段的心理咨询行业还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条件,宝仪可以选择坚守到行业成熟的一天,要不就只能失望转行了。

第三,自我分析,我是谁?

认识自我是极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我们很少专门去认认真真地分析自己,更不愿意去直面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幻想出一个最理想的自己,什么宏大的人生理想、个人抱负,似乎都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将实现。可现实就是这样骨感,我们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一个限度,有些目标是完全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

在“分析自己与公司的匹配度”这件事情上,清楚认识自己,才是最关键的。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自己进行思考,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发展?

我们可以运用一个叫做 KASH模型 ,进行自我分析。 KASH 是指, Knowledge (知识)、 Attitudes (态度)、 Skills (技能)、 Habit (习惯)。

Knowledge (知识):自己目前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哪些?最高学历又是什么?自己是否在这个领域积累了相当的知识?知识,代表我们对于这个行业的了解程度和专业水平,是我们胜任一份工作的基础。

Attitudes (态度):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是什么?在工作中最看重的是什么?经济收益?服务社会?还是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态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职业价值观和理念,这也是我们与公司文化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

Skills (技能):知识代表我们懂得的东西,技能代表我们能完成的事情。自己有哪些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工作?写方案?平面设计?人际沟通?如果暂时有所欠缺,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Habit (习惯):自己的做事风格和习惯是什么?喜欢单干?还是更愿意和同事合作完成一项工作?良好的工作习惯当然可以逐步培养,但是在职场中能直接就运用我们最擅长的工作习惯,我们会更加得心应手。

运用 KASH模型 对自己进行不同维度的盘点和分析,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自己。然后再对照公司目前所能提供的东西,公司越能满足我们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容越多,即我们 自己与公司的匹配度 就越高 。

我们以宝仪为例,尝试做一份“自我分析清单”。

对照 KASH 的4个分析项目,分别详细写出“宝仪的情况”与“公司期望”,然后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匹配度”比较。如果在某一个分析项目,宝仪感觉自己与公司的相似度很高,那么在这一项的匹配度就会越高,比如90%、100%。

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宝仪不但要忠于自己的感受,也要如实地描述自己的真实情况。当然,对于“公司期望”同样要真实客观,越详细具体就越好。如此比较和思考,才是真正的自我分析,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尽管宝仪一直感觉自己与公司格格不入,吵着要离职。但是,从“宝仪的自我分析清单(KASH)”来看,宝仪在 Knowledge (知识)、 Attitudes (态度)、 Skills (技能)、 Habit (习惯)4个项目的匹配度指数分别是:100%、50%、90%、80%,最终统计出来的平均匹配度,足足有80%!宝仪和公司还是有复合机会的。

整体看来,宝仪的分数并不算很低,只要平均匹配度不低于60%,宝仪完全可以考虑继续留在公司发展,积累行业的知识与技能,让自己成长更多。

当我们思考是否要和公司“分手”,除了要看价值观、发展理念等基本要素,我们还要综合考虑自己的成长需求、现有知识、工作技能等多方面因素。比如运用上面提到的 KASH模型分析法 ,对自己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分析,那我们得出的结论才是比较可靠和实用的。

切记, 不要被一时的冲动,破坏了一辈子的幸福 。慎重考虑后,再选择,还是很必要的。

结语:长久的幸福,还需要更多的修炼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要找到一家合适的公司,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觅一位合适的伴侣,既要对方外表光鲜亮丽,又要彼此三观一致。

可是,现实中的婚姻并非都如此完美无瑕:首先一见钟情,然后幸福到老。多少相守一生的幸福伴侣,并非仅靠天赐良缘,而是需要不断的磨合和修炼。想与一家合适的公司长久合作,同样如此。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与公司的理念有所出入时,不要立即“说分手”,先缓一缓,再想一想,彼此之间是否还有磨合和成长的空间。

长久的幸福,真的需要更多的修炼,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