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基因工程的病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随着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革新,病毒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如表1-4所示,自1979年底以来,不少人和动物的干扰素基因已经克隆成功。人
干扰素基因在原核细胞中已可高效表达,每升大肠杆菌菌液可以生产lmg干扰素,相当于2~3×108国际单位干扰素。采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干扰素具有与自然干扰素相同的生物学活性。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把几个不同型别的干扰素基因拼接起来,生产具有不同性格的自然界所没有的活性多肽物质,例如把αD-αA基因拼接后产生的干扰素,既具有具αD的某些性状,又具有αA的一些性状。所以DNA重组技术为生产人造抗病毒多肽物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人工合成一个DNA片段,含有一定的酶切点以及所需要的序列。.加上人工合成的接头,造成一定的内切酶粘性末端;用末端转移酶在3′端加上dA-dT,或 dC-dG后进行接连;.使粘端修饰成平端,或用Bal 3l修饰后,再进行平端连接;.T4DNA 连接酶进行平端连接;.T4DNA 连接酶进行粘端连接;.人类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利用病毒基因组中的基因表达增强子;.高效表达真核基因,用于研制病毒疫苗或生产多种活性多肽物质;.研究真核基因表达调控原理;.在动物病毒载体中,要考虑基因表达增强子的作用。而在λ噬菌体,目前尚未见报道。.在病毒载体中,还没有有效的可以控制病毒基因转录的具体方法。而在λ噬菌体的克隆实验中,可以采用λcIts857的溶原性细菌或带有cIts857的质粒来控制PL启动子。采用这样的系统,就可以表达许多对细菌本身有毒性的多肽。动物病毒作为载体,首先要求对该病毒的转录机制有清楚的了解。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真核基因克隆的目的是要使插入基因能够高效表达;而在λ或M13噬菌体的大多数工作中,基因克隆的目的大都是为了使外源性DNA进行扩增或者进行序列分析。.作为载体的多数病毒基因的非必需区比较短。在设计λ噬菌体载体时,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先确定一个对溶细胞性生长不必要的基因片段,然后在这一非必需区替代外源性DNA;在设计动物病毒载体时,外源性DNA往往代替了病毒基因的必需区。因此,重组病毒是绝对缺损性的,必须在辅助病毒存在的条件下才能繁殖,或者在染色体中已整合有辅助病毒基因的细胞中才能生长。再者,能够作为感染性病毒繁殖的重组DNA分子大小,还要受到病毒颗粒包装容量的限制,还没有动物病毒的试管内包装系统。可以制备单一成分病毒疫苗,也可以制备同一病毒的多个成分的病毒疫苗。可以完全去除病毒基因中具有潜在危害性的部分,例如某些病毒的致癌基因;如采用重组病毒系统,例如痘苗病毒,易于制备同一载体的多价病毒疫苗;可以生产尚无敏感细胞的病毒疫苗,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疫苗;生产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有了飞跃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病毒学的研究焕然一新。在这一时期内基本上弄清了DNA和RNA病毒的繁殖机理,发现了一类亚病毒,建立了许多病毒基因组的无性繁殖系;阐明了某些病毒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一些病毒的基因表达调控原理;搞清了有48,502对核苷酸的λ噬菌体DNA的全结构(Sanger et al 1982)以及许多动物病毒基因组的一级结构,甚至具有十几万对核苷酸的EB病毒基因组的序列分析也已完成(Epstein,个人通讯1984)。分子病毒学在理论上的迅速发展,给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实践带来了新的突破。如果说,由受染动物组织制备的病毒疫苗为第一代产品;由受染组织培养细胞制备的为第二代;那么,采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病毒疫苗则为第三代。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在进行动物实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也已经研制成功。DNA重组技术不仅更新了病毒疫苗,对预防病毒性疾病将做出重大的贡献;而且也使抗病毒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多肽物质——干扰素,在我国也已经可以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由细菌发酵来生产(侯云德等1982,1983,1984)。DNA重组技术为生产新的多肽类药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892年ИBAHOCКИЙ发现病毒以来,病毒学在人类与病毒性疾病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已逐步发展成为在生物学界和医学界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鉴于象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一些病毒性疾病在我国还比较严重,所以病毒学在我国卫生保健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