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7-07-12
宇宙大爆炸释放出大量物质和巨大的能量,又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宇宙还未定型,还没有星系和行星,更没有生命;到处都是一片黑暗,氢原子亦尚在虚空;四处散布的密度较大的气团在不知不决中慢慢变大,氢聚集成比现代的恒星还要大的多的气团;最后在这些大气团中点燃了核反应的火炬。第一代星体就这样产生了,从而照亮了黑沉沉的宇宙空间。核裂变产生了重元素,以及氢燃烧后留下的尘埃,这些正是未来行星和生命形式所需要的原材料。
巨大的星体不久就耗尽了它们贮存的核燃料。在后来发生的大爆炸的震撼下,这些星体又将其大部分物质重新送回到原来形成它们的较稀薄的气体中。然后,在星体间的浓云中形成了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新聚结体,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星体。附近较小的聚结体虽然也能变大,但其体积太小,不足以激发核裂变,便朝着行星的方向发展。其中有一个由岩石组成的小星体,那就是早期的地球。
早期的地球在不断的熔融和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氨、水和氢气,它们被地球捕集而形成原始的大气和海洋。在阳光的沐浴下,地球逐渐变暖,并产生了风暴和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岩浆奔流。这一切过程使原始大气中的分子碎裂,分子的分裂物重新聚结,逐渐生成日益复杂的物质形式,溶界在原始海洋中。再经过一段时间,海水变成温暖而又稀疏的液体。在地表上,发生了分子的组合和复杂的化学反应。有一天,偶然出现了一种能以其它分子为原料,复制出与它们自身相同的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能更加准确精细地进行自我复制的分子。自然的选择有利于那些复制能力最强的分子。哪些分子复制的好,哪些分子便增多。由于分子复制的消耗,以及转化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的复杂缩合,原始的海水逐渐变稀了。生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出现了。 jiu shi zhe yang
ke wo xin ji du jiao
第2个回答  2007-07-24
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原始地球形成之后,地表温度慢慢升高。因此,地球从表面开始变暖。这个时期的地球,越靠外侧温度越高。随着温度继续上升,表面物质开始熔化。这些熔融物质类似火山岩浆,覆盖在地球表面。随着岩浆覆盖面积增大,其中的挥发性物质逸出,形成原始大气。这种大气以水和碳酸气为主要成分,气压是现在的100 多倍。后来,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

地核的形成

地球的地核是铁集聚于地心形成的。刚刚诞生的地球与多个小行星互相碰撞,释放的能量使地球变暖。温度升高后,岩石变软,铁马上沉积到地心。铁释放出来的重力能又进一步使地球变暖。据推测,这个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铁形成的液体。在地核里,铁的熔点越往中心去越高。随着对流运动的冷却,地核中心部位的温度将降到比铁的熔点还低,最后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态铁,形成内核。

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被认为是46 亿年左右。太阳系行星也都是这个年龄。另外,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8亿年前的,这些测定有赖于岩石中微量铀、铷、钾等元素的放射性。铀、铷、钾等放射元素具有10 亿年以上的半衰期,为测定地球的年龄提供了线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7-21
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原始地球形成之后,地表温度慢慢升高。因此,地球从表面开始变暖。这个时期的地球,越靠外侧温度越高。随着温度继续上升,表面物质开始熔化。这些熔融物质类似火山岩浆,覆盖在地球表面。随着岩浆覆盖面积增大,其中的挥发性物质逸出,形成原始大气。这种大气以水和碳酸气为主要成分,气压是现在的100 多倍。后来,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
地球的地核是铁集聚于地心形成的。刚刚诞生的地球与多个小行星互相碰撞,释放的能量使地球变暖。温度升高后,岩石变软,铁马上沉积到地心。铁释放出来的重力能又进一步使地球变暖。据推测,这个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铁形成的液体。在地核里,铁的熔点越往中心去越高。随着对流运动的冷却,地核中心部位的温度将降到比铁的熔点还低,最后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态铁,形成内核。
地壳的变迁——大陆漂移学说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领域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起来,一些地图也开始被测绘出来。1912 年,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魏格纳系统地发表了关于大陆漂移的理论,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

1、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

2、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

3、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

4、化石。在南方诸大陆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碛层上普遍覆盖有具舌兰齿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南方诸大陆与印度过去是一个整体。

板块构造说

1967~1968年,法国的勒皮雄、美国的麦肯齐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全球的广大板块可能在它们还作为一个整体时就已经形成。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发生分裂漂移。板块构造说以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海底扩张说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并且找到海底扩张的证据。现在,人们知道位于地壳之下的地幔物质是沿着大洋中脊、中轴部位的洋壳岩石圈的裂缝处喷涌而出的,由此引发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把原有的洋壳向裂缝两侧推移扩张,新的洋壳就在这里生成了。

地球会变化吗

地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它的大小和形状却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究竟是在变大还是在变小,科学家们说法还不一致。实际观测的结果表明:现阶段地球的变化是极其微小的,没有什么缩小或增大的迹象
第4个回答  2007-07-15
宙大爆炸释放出大量物质和巨大的能量,又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宇宙还未定型,还没有星系和行星,更没有生命;到处都是一片黑暗,氢原子亦尚在虚空;四处散布的密度较大的气团在不知不决中慢慢变大,氢聚集成比现代的恒星还要大的多的气团;最后在这些大气团中点燃了核反应的火炬。第一代星体就这样产生了,从而照亮了黑沉沉的宇宙空间。核裂变产生了重元素,以及氢燃烧后留下的尘埃,这些正是未来行星和生命形式所需要的原材料。
巨大的星体不久就耗尽了它们贮存的核燃料。在后来发生的大爆炸的震撼下,这些星体又将其大部分物质重新送回到原来形成它们的较稀薄的气体中。然后,在星体间的浓云中形成了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新聚结体,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星体。附近较小的聚结体虽然也能变大,但其体积太小,不足以激发核裂变,便朝着行星的方向发展。其中有一个由岩石组成的小星体,那就是早期的地球。
早期的地球在不断的熔融和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氨、水和氢气,它们被地球捕集而形成原始的大气和海洋。在阳光的沐浴下,地球逐渐变暖,并产生了风暴和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岩浆奔流。这一切过程使原始大气中的分子碎裂,分子的分裂物重新聚结,逐渐生成日益复杂的物质形式,溶界在原始海洋中。再经过一段时间,海水变成温暖而又稀疏的液体。在地表上,发生了分子的组合和复杂的化学反应。有一天,偶然出现了一种能以其它分子为原料,复制出与它们自身相同的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能更加准确精细地进行自我复制的分子。自然的选择有利于那些复制能力最强的分子。哪些分子复制的好,哪些分子便增多。由于分子复制的消耗,以及转化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的复杂缩合,原始的海水逐渐变稀了
第5个回答  2007-07-12
宇宙大爆炸释放出大量物质和巨大的能量,又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宇宙还未定型,还没有星系和行星,更没有生命;到处都是一片黑暗,氢原子亦尚在虚空;四处散布的密度较大的气团在不知不决中慢慢变大,氢聚集成比现代的恒星还要大的多的气团;最后在这些大气团中点燃了核反应的火炬。第一代星体就这样产生了,从而照亮了黑沉沉的宇宙空间。核裂变产生了重元素,以及氢燃烧后留下的尘埃,这些正是未来行星和生命形式所需要的原材料。
巨大的星体不久就耗尽了它们贮存的核燃料。在后来发生的大爆炸的震撼下,这些星体又将其大部分物质重新送回到原来形成它们的较稀薄的气体中。然后,在星体间的浓云中形成了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新聚结体,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星体。附近较小的聚结体虽然也能变大,但其体积太小,不足以激发核裂变,便朝着行星的方向发展。其中有一个由岩石组成的小星体,那就是早期的地球。
早期的地球在不断的熔融和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氨、水和氢气,它们被地球捕集而形成原始的大气和海洋。在阳光的沐浴下,地球逐渐变暖,并产生了风暴和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岩浆奔流。这一切过程使原始大气中的分子碎裂,分子的分裂物重新聚结,逐渐生成日益复杂的物质形式,溶界在原始海洋中。再经过一段时间,海水变成温暖而又稀疏的液体。在地表上,发生了分子的组合和复杂的化学反应。有一天,偶然出现了一种能以其它分子为原料,复制出与它们自身相同的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能更加准确精细地进行自我复制的分子。自然的选择有利于那些复制能力最强的分子。哪些分子复制的好,哪些分子便增多。由于分子复制的消耗,以及转化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的复杂缩合,原始的海水逐渐变稀了。生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出现了。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731033.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