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原则是什么

如题所述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体现构建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设计的灵活多变性。本文阐述了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缺省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以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而且还要遵循下列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来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一、学习方式的建构性原则
  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初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认知方式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由于建构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等多项优良特征,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自己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二、合作方面的交互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师生的交往方式 ,由原先的“师→生”的单向交往演变为“师→生”、“生→师”及“”生→生的互相交往。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交互性原则。
  三、引出新问题时的创设情境原则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而用实际的例子(即适度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情境性原则。
  有效的情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情境童趣性和真实性。这是情境有效的基础,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虚假而不乐意参与,没有童趣的情境引起不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2.注意情境的数学味。这是数学课中情境有效性的核心,没有数学味的情境虽然也让学生兴趣盎然,但体会不到数学学科的特点,无法把数学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不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感受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
  3.情境必须具备问题或能及时引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这是情境有效性的关键。一个有效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这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紧扣心弦”并不是光指故事性情节和生动的画面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更重要的是能在情境中遇到数学问题,用问题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面临挑战中尝试成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4.创设的情境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使得情境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逻辑发展,让情境和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的连续性和发展性特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同一情境的理解也会不断地深入。
  5.创设的情境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童话卡通图故事与实物等具体情境对低年级学生的效果好,但图表、图文、数学事实等现实较强的情境更有利于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6.创设的情境要体现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尤其到了高年级,数学知识的本身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和起点。每一个数学知识和问题都能成为学生进行新学习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能引起思考的问题情境,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在的魅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境,热爱数学。
  四、模式方面的开放性原则
  过去的教学设计,总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经典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客体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限定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教学的唯一功能就是传授知识。新课程强化“双主”理念,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于是新课程理念下就有了新的教学观。教材不再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全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发现的现实数学问题,都可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学内容。这样,数学学习的内容就是开放的。新课程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于是单一的师传生受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替代,表现出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为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开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当前已被数学教师所接受。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引起儿童思维的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达到有效学习。开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励学生去“做数学”。苏霍姆林斯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设计开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现代教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标,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评价一节教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教育观,关键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不能简单的图热热闹闹的形式,要看实实在在的效果。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数学课堂教学。
  3.巧设开放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师要巧设开放性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尝试,感受数学的趣味、品质,探索成功的喜悦。
  五、应用方面的实践性原则
  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六、思维方面的创新性原则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程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灵活性、独特性、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几个主要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设计的灵活多变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苏梅.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南方论刊,2007(S1).
[2]冷卫.刍议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1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9
围绕课本,定义很重要。
第2个回答  2011-08-09
主要让人理解。
第3个回答  2011-08-09
自己看书上前几面,上面有说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