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生活习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8-29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般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 汉族民系
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 过大年/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四月六日 祭祖、扫墓   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节 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节,当日女子拜织女,以求自己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业有成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   腊八节 阴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小年 阴历腊月廿三   汉族传统节日中西历对照表   腊月   ---------------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立春节(于立春日)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阖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守岁酒的习俗,许多地区家宴中都要安排鱼肴,寓意“年年有鱼”。   北方地区各家各户都要包饺子,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糕,分别寓意团聚安康与步步登高。   ●正月   ---------------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春分节(于春分日)   晦日:无   ●二月   ---------------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社日)   十五: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十九:观音诞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四月   ---------------   立夏节(于立夏日)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六月   ---------------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   冬至节(于冬至日)天文历法
汉族有悠久的天文学观测的传统。远在传说时代,就有世袭执掌天文的官吏,专门观测天象。以后历代沿续,设观星台、观象台、司天台、司天监、钦天监等机构,负责观测天象、推算历法。因此,汉文献中以日食、月食、恒星、彗星、太阳墨子等天象的观测与记录,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和最完整的。汉族古代天文学家制造的天文观测仪器有许多优点,其关键部件和原理至今仍被应用于现代大型天文观测仪器中。并以显示天体运行为契机,最先发明了报时的机械钟。此外汉族独立发明了自己的历法。   日食发生的最早记录,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夏代。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日食、月食的确切记录。周代以及春秋战国以来的典籍中,更有日食、月食的诸多记录。   恒星的观测记录,也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周礼》有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战国时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其中记载120颗恒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分三垣(太微、紫微、天市)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用这种区域划分来确定天体和天象发生的位置。先秦时期汉族先民绘制星图,留存至今最早的实物有五代时期出土的二块28宿星图刻石,其它著名的有宋代苏州石刻天文图及敦煌唐代星图。   对于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从公元前613年到20世纪初,汉文载籍中共有31次记录,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对于太阳黑子的观测,最早见于约公元前4世纪甘德的《星占》。正史中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始于公元前28年。至1638年,见于正史中的太阳黑子记录约百余例,散见于其它汉文载籍的记载可能更多。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由于积累了历代天文观测的丰富知识,汉代天文学家明确提出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否定了先秦的“盖天说”。   为了准确地观测天体和天象的位置,汉代天文学家耿寿昌、贾逵等发明了以赤道为座标系的天文观测仪器,汉文称为“浑仪”或“浑天仪”。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创制的“浑象”(也叫“浑天仪”),是用来显示天象的仪器,类似现代的“天球仪”。它利用漏壶滴水发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可以将天象准确地显示出来。   机械钟的发明,始于显示天球旋转(即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天文仪器,为汉族首先制作。公元725年,唐代天文学家一行高僧(张遂)与梁令瓒在“浑仪”和“浑象”的基础上,制成“浑天铜仪”。这是一架附有报时装置的天文仪器,注水激轮带运转,一方面显示日月运行情况,另一方面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自然撞钟。其擒纵轮靠水力驱动。   公元1092年,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了更先进的“水运仪象台”,这实际是一座大型天文钟台,高35.65尺,宽21尺。台分三层,上层是浑仪,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层是浑象,旋转并确显示天象;下层设木阁,木阁又分五层,每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门中有木人出来报时。木阁后有漏壶和机械系统,驱动整个仪器。苏颂钟是人类在中世纪最卓越的机械制造,其原理于两个世纪后传入欧洲,导致机械钟在西方的发展。   此外,春秋以前被普遍用来测量日影长度的“圭表”,也是汉族先民的一大发明。表为立竿,圭为卧尺,测日影长度,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唐代一行等人最早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汉族先民最早发现天然磁石和磁铁指南,并制作了“司南”和指南针。   汉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历法。相传先秦有黄帝历、瑞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夏历又称“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历又称“殷正”以12月为首。周历又称“周正”,以11月为岁首。秦用瑞顼历,以10月为岁首。汉以来,有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乾象历、太明历、戍寅元历、大衍历、12气历、统天历、授时历、时宪历、天历等。这些历法当中,除北宋沈括创制的“12气历”和太平天国颁行的“天历”是阳历外,其它历法都是阴阳合历。直到今天,汉族仍然习惯使用传统的阴阳合历,同时使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
第2个回答  2011-08-30
汉族文化: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饮食习惯: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婚姻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7.htm
第3个回答  2011-09-05
应该是吃饺子,放鞭炮,迎新年吧
第4个回答  2011-08-23
敬天敬祖,孝老爱亲,注重礼仪,关心家庭,谦虚谨慎,进取心强,重视现世的成就。
第5个回答  2011-09-06
打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