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何容不下才华横溢的孔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孔子剧照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年少聪辩,才气甚高,为「 ”建安七子”之一。灵帝时以荐出仕,官至北海相,献帝时授「 ”将作大匠”,升少府等职。建安十三年(208年)为曹操所杀。史载曹操一向「 ”唯才是举”,为什么才高志大的孔融却不能见容于曹操? 一、孔融之死的根本原因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作为儒家嫡传,他坚决遵从儒家道义、讲忠孝、维传统。其忠于汉室的思想,当是明白无疑的。孔融任虎贲中郎将时,「 ”会董卓废立”,孔融「 ”每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因为违背董卓,被改任为议郎,派到黄巾军闹得最凶的北海任相。孔融与董卓作对,负气的性格使然是一方面,归根结底是看不惯董卓「 ”废立”(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把持朝政、夺取汉室政权的乱汉行为。孔融任北海相时,黄巾军在这一带闹得很凶,时来侵暴。一次被逼急,求救于刘备,遣兵三千,贼乃散走。这种情况下,他的「 ”左丞祖者”劝他依附当时北方两大集团袁绍、曹操。 孔融剧照 孔融说「 ”知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将其杀掉,这也表明了孔融忠于汉室的心迹。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眼看就要变为曹家的天下,孔融心中不平,又不敢正面反抗,便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发泄愤慨,一些思想言论与曹操的许多政令相抵触。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兵乌桓,孔融反对,并借历史典故讽刺说:「 ”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木苦矢,丁零盗苏武牧羊,可并案也。”讽刺曹操师出无名,不能建立功业。 时遇灾荒,曹操为节约粮食以保证军需,下令禁酒。此事本无可非议,但孔融却专门作《与曹操论酒禁书》说「 ”孔非百觥,无以堪圣上”、「 ”酒何负政哉?”洋洋洒洒,加以揶揄,声称干脆连婚姻一块禁止好了。「 ”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尤其让曹操反感的是孔融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 ”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提出尊崇汉朝天子,确保汉天子天下独尊的地位。这让曹操大光其火,因为此时曹操代汉之心已初露端倪。孔融这时上这样的奏章,一方面是表白自己尊汉的立场,另一方面是想一针见血地揭穿曹操的阴谋。这样怎能不激起曹操的忌恨?从以上看来,作为政治上的反对派,孔融已成为曹操战略目标实现道路上的一大障碍,为了「 ”代汉”大业,曹操一定会除去他。这应该是曹操杀孔融的根本原因。 二、孔融之死的内部原因 孔融幼有异才。「 ”性好学,博涉多该览”。于是以才气出众自负,不把当权者放在眼里,事事与当权者作对,多讥嘲之辞。辟司徒杨赐府时,「 ”时隐核官僚之负浊者,将加贬黜,融多举中官亲族。”尚书诘责,「 ”融陈对罪恶、言无阿挠”;「 ”河南尹何进当迁为大将军,杨赐遣融奉谒贺进,不时通,融即夺谒还府,投劾而去”,弄得「 ”河南官属耻之”,恼羞成怒要杀他。这种性格在孔融被曹操征为将作大匠后,仍然继续。公元196年,曹操挟献帝都许昌。孔融被征为将作大匠。孔融一向看不起曹操,此次之所以去许昌,自认为是去辅佐汉献帝的,而不是投附曹操。 孔融让梨 在此期间,与曹操同朝为臣,看到曹操实力增大,权柄日重,乾纲独断,不将汉室放在眼里。这对于自小受忠孝侍君思想熏陶的孔融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于是,「 ”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这才有对曹操的事事看不顺眼、处处讥笑的事情发生。建安九年,曹操攻占邺城,掠取袁绍家口女眷多人,曹丕见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貌美,欲占为己有,曹操闻知后,即为曹丕娶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捏造典故说「 ”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讽刺曹操将政敌的宠姬安置在重要的辅佐之臣身边。偏偏曹操一时没有明白,忙问典故出自何处。孔融回答说,我看你今日的做法,想见当年的武王必定如此。面对这样的挖苦和嘲讽,曹操的度量再大,也难以忍受,「 ”疑其所论建渐广,益惮之。” 关于自己的「 ”轻狂”,孔融自己也有所悔恨。他的《临终诗》开头就说「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建安十二年,曹操已不能容忍孔融的「 ”轻薄”,就写了《与孔融书》说「 ”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也!”,向孔融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孔融复书与曹操,口头表示再也不敢诽谤朝政了,但背后却招来一大批「 ”浮华之徒”,「 ”交会”在家,并狂叫「 ”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吴无忧也!”,自认为「 ”坐上客”越多,自己就越安全,逼得曹操动了杀机。袁淑在《吊古文》中说「 ”文举疏诞以殃速”;颜子推《颜氏家训·文章》称孔融「 ”诞傲致殒”;张番《汉纪》则进一步分析说,孔融「 ”天性气爽”、「 ”不识时务”。由此看来,孔融的狂傲、不识时务,应该是其死亡的内部原因,是他自己招来的杀身之祸。 三、孔融之死的外部原因 汉魏时期极讲究门第,世家大族势力很大,作为特权阶层,无论在政治、经济上,都处于高人一等的优越地位。他们成为时人羡慕的对象,强烈影响着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许多士大夫倚仗门第,目空一切,不愿与普通人交往。比如,河南尹李膺曾规定家人,不是当今名士和通家子弟,一律不准通报。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十岁时就出入李膺府第。与此相反,曹操的出身很卑贱,毫无门第可言。《三国志·武帝纪》载:「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中长侍”与「 ”大长秋”皆为汉时宫中侍从称谓,一般由宦官担任。曹操乃宦官养子之子,所以出身宦官之家,曹操自己也说:「 ”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曹氏虽说也是官僚世家,跻身东汉封建统治的上层,但这样的出身,与豪强大族是有距离的。作个比较:当时袁绍是曹操主要的军事和政治对手。袁绍出身于高贵而显赫的世家,仕途一帆风顺,「 ”弱冠登朝,播名海外”。而曹操,「 ”非岩穴知名人士”,被袁绍骂成「 ”赘阉遗丑”,入仕坎坷,政治抱负常遇挫折。这样鲜明的对比难免使曹操在心底里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与自卑。这种自卑感让他总是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一些无关的言行,都会看成是对自己的藐视与轻蔑。而孔融常常不分场合地对曹操冷嘲热讽,处处表现出对曹操的轻侮,同时又俨然以世家大族自居,十分看不起出身低微的曹操。这很容易触碰曹操敏感的自卑心理,让他反感与嫉恨。曹操统一中原后,企图借自己的政治权势突破大族名士的势力挟制,孔融作为世族地主的代表,既名高望重,又不受笼络,还很可能形成强大的反曹势力,因而孔融可以说是必死无疑。 曹操剧照 曹操在历史上无疑是「 ”超世之杰”,但他「 ”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有奸诈、猜忌的一面,当时就有人称他为「 ”奸雄”,也就是后人常说的「 ”雄猜”。在他羽翼未满时,能够做到「 ”唯才是举”,拉拢人帮他打天下。有的人原先是冤家对头,他也任用不疑。比如,陈琳原先为袁绍掌书檄,曾作檄文把曹操及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袁绍兵败后陈琳被俘,曹操捐弃前嫌用他掌文书。但群雄渐次削平后,曹操的猜忌之性也日渐显露,对人们的「 ”不逊”言行刻骨铭心,个个予以秋后算帐,即使是功臣谋士、老部下、老交情也决不宽贷。比如,娄圭与曹操少年相交,后聚众投曹,建功积老,曹操待他一向亲厚。打下冀州后,曹操与诸子出游。娄圭随行,对左右说「 ”这家父子到今日才知道有快乐。”有人报告曹操,曹操认为娄圭有「 ”腹诽”之意,便把他杀了。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封魏王,属官杨训上表颂扬曹操功德。有人讥笑杨训贪图富贵,有意谄附,说杨训的荐主崔琰荐错了人。崔琰于是从杨训那里要来颂表的草稿,读后写信给杨训,内有「 ”省表,事佳耳”、「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大约是称赞颂表写的好,批评讥笑者不识时务。有人把崔琰信中的话报告曹操,曹操发怒说:「 ”`生女耳,可见`耳'有轻贱之意;`会当有变时'这句话居心叵测。”于是罚崔琰做苦工,派人视察崔琰的表情,见他「 ”虬须直视,心似不平”,便逼令自杀。崔琰、娄圭都如此下场,更不用说像孔融这样心高气傲、出口成狂且专事「 ”清议”的「 ”名士”了。取代汉室建立曹魏政权,是曹操奋斗的终极目的,是他的「 ”野心”所在。起初,曹氏创业艰难,需广纳贤才,所以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一时期,曹操在用人时,抱着宽厚致用的态度。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三国鼎立局面已大体形成,曹操再向外扩张已不大可能,于是把注意力转到内部,着手代汉。 这一阶段,曹操为顺利代汉,在不断地剪除异己,为代汉扫清一切可能的障碍。一旦谁妨碍曹操代汉这一目的,一律毫不客气地剪除。比如,建安十八年,曹操加魏公,加九锡。为了此事,董昭等人率先倡议,向侍中荀征求意见。荀婉言反对,说曹操是汉朝的忠臣,应该爱护他的忠贞、退让之德。不久,曹操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里面一无所有。荀彧明白曹操的意思,服毒自杀。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曹操把他看作张良,为曹操统一北方、建立曹魏政权立下了莫大功勋。当曹操显露代汉意图时,荀有些许微词,以其如此的功绩威望,还是被逼自杀。何况孔融一介酸儒而又不识时务,且一心只想维护汉室正统,能不死吗?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三国志集解》、《华阳国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