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厂天天在叫招工难,还不愿意提高员工的工资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工人虽然带个人字,但在老板心里工人并不算人,工人只是成本要素里的一环,在老板眼里 是工人求着喊着要少发工资多干活,工人也没权利建立任何维护权益的工会组织,并且要在制度设计层面把工人吃的死死的。

所以工人只能拿出最后的王炸,辞职。

很多工厂面临“用工荒”的困境,即使订单堆积成山也不敢接,因为不够工人,开不了工。为什么现在工厂招不到人呢?原因竟是如此……

工厂上班时间过长

工厂上班时间一般都在10小时以上,基本每天都要求加班,少则三小时,多则通宵赶工;白班夜班两班倒,没有固定的作息,基本上是主管说要工作就要工作;一个月顶多有2天或3天假,请假很难,迟到更要倒扣工资;有时还要求一直上夜班,每天12小时的工作制,谁又受得了?

工厂收入过低

一线城市的工人一个月能有3000-4000元,二三线城市的工人工资可能刚达到最低工资标准。而如今物价高涨,既要养活自己,又要养活家人,这点薪水根本杯水车薪。另一方面,不同地方的收入差距大,人们相互比较后难免有落差,那些待遇太差的工厂自然没人愿意去。

工厂条件太苛刻

工厂基本是流水线作业,因此对于工人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个动作都有具体规定,每个部件都有品质要求,每天都是来来回回的重复,每个人一上班就板着脸……一旦出现问题或事故,负责任的领导不常见,倒是工人被推出来,打上“临时工”的标签。

工厂环境太压抑

现在工厂的主力,大部分都是90后。和70后、80后要挣生活的不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一些,家庭生活环境也好一些,因此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也就更高。然而,大部分工厂都是封闭空间,上班无聊,工作枯燥,严重地压抑了90后个性。有一些工人辞职并不是因为待遇问题,只是觉得工作太无聊。

当然,现在很多厂都不好招人,另外一个因素就是:

人口结构的改变,年轻人少了,而且国家鼓励创业,大部分人都自主创业。

1、任何企业都需要完善自身的制度,提高福利待遇。将心比心,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2、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后肯定劳动力越少

3、要改变思维,考虑机器换人。

像富士康原来一条生产线本来要几十人,用机器后,立刻只要2-3个人了。这节省了多少成本,而且机器人可以全年无休,不生气,不怠工,不跳楼,好管理,一年也就保养一次,花费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制造业已经不是十几年前那样繁荣昌盛,暴利行业,目前利润已经所剩无几,再加上用工成本不断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很多工厂倒闭。所以就导致工厂不涨工资招不到人,如果涨工资了老板就会亏损。

根据这几年在工厂的情况,目前珠三角地区工厂确实存在招工难的情况;

我之前在的公司,人事小妹天天出去招人,但就是招不到人,即使人招进来后,过几天就走了,留不住,生产天天叫缺人,做不出货来;

即使招不到人工厂也不愿意提高员工的工资来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

这是为什么呢? 一、工厂为啥招工难?

1、 现在工厂的主力军基本都是90年后,在工厂工作的朋友都知道,在工厂都是车间,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面对都是流水线;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只有到了星期天才能有点时间出去逛逛街,改善一下伙食,甚至有时候星期天都要上班,一个月就休息2天。这样的生活对于崇尚自由,多彩的90后年轻人来说,太过于单调。长期下去,会让自己变成“机器人”式的工作。

2、 在工厂上班一天到晚对着最久的就是机器,无声的产品。每天工作时间长,导致自己没有多余的时间出去交际,扩展自己的人脉,部分工厂基本都是80年后或者男性,看不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子,90年后想找一个女朋友都难,因此部分90年后进厂看到这种情况根本无法呆下去。

3、 在工厂,每条线,每个车间,主管级以上的基本都是做了多年的老员工。年轻人进去基本上都是做普工,涨工资的幅度太小,有的厂一年只涨100到200元。唯一能够提高工资的方法就是加班,用大量 时间来换取少量的钞票。

4、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愿意出去送快递,也不进工厂,也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交际对自己的重要性。想要以后自己创业就要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行业经验和资金。

5、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很多有颜值的90年后都去做互联网,每天发发视频,做做直播,每个月赚的钱一点也不比工厂少,时间又自由,赚的钱比工厂还高;

二、工厂为啥不愿意提高工资?


1、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工厂关门的危险;走在珠三角的工业区,从以前的人来人往到现在的荒无人烟,可以看出很多工厂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倒下了;

2、商品市场也由原来的供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产品的价格基本透明化,要想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在价格、质量方面超越竞争对手;

3、产品的材料成本是一定的,剩下的就是加工成本,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降低加工成本。如果提高工人的工资,就面临着产品的加工成本增加,加工成本的增加,自然导致了公司经营利润的下滑;一旦经营利润的下滑,将面临各种问题;如周转资金不足,没有更多的资金去研发新项目,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慢慢的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4、因此现在很多工厂宁愿在赶货时请临时工,也不愿意提高工人的工资;工厂货赶完后就把临时工解散,这其中还不用为临时工交各种福利。

因此现在工厂确实临时招工难的情况,但面临成本问题又不愿意提高工人的工资。

现在有的工厂确实招工难,有的工厂也不用外招,就内部介绍就够了,待遇好的厂人家干着不愿意走,待遇不好的厂想留也留不住人

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干,嫌累工资不高又不自由,他们情愿玩,也不会去流水线上干,现在的年轻人不像以前,有活干就行只要赚得到钱

年龄大的厂里又不招,嫌人家手脚慢,眼睛不好史,干活拖拖拉拉,所以才导致了招工难

至于提高员工工资的问,站在老板的立场,老板就算招不到人他也不会加工资

我们厂从原来6000多人,到现在就剩下3000多一点,很多人不满意薪资问题都走了,留下的都是些做了好几年的老员工,和行政人员,其实在流水线也就2000.人,大多数都是行政人员多

站在老板的立场,利益就最大化,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都是人材,反之那些没学历没枝术的普工,不怕招不到,正所谓普工好招,行政人员难请

普工招不到就招临时工,临时工招不到就请派遣公司,再有技校的实习生,他们的门路广泛的得,淡季的时候求之不得你走,别说加工资

并不是什么招工难,而是很多厂老板不愿为员工着想,明面上,总抱怨招不到人,生意难做,暗地里却天天加班,连假都没得放。

虽然说老板让加班给了钱,员工干活也是应该的,但是大多数招不到人的原因,无非就是“付出与收入不合理”这几个字,天天加班,到头来工资一看却打脸了,一个月三千来块,当然谁都不愿意做。

加上现在工作的选择也多了,回老家发展,除去开销,也一样是挣钱,相比之下,还没有太大的压力,这也是许多人顾虑的问题。

事实上,来到大城市里打工,无非就是“挣钱”二字,作为厂老板,在抱怨招工难之外,也要懂得去照顾基层员工的问题,真正做到站在员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也就没有招工难的情况了。

原因很简单:还沉迷于人口红利的旧模式里 ,不知道或者装作不知道 社会 福利变化和趋势。在这些年暴利学和厚黑学的影响下,老板变得贪婪与奸诈,在法律空白区与间隙区学会了太极拳。不得意而为之的老板,为了生存把原本的利润变成了竞标订单的筹码,为了还能赚钱不得意只能降低成本,那么工人工价优先成为牺牲品,利润如同一根弹力疲劳的弹簧,早已失去了伸缩空间,恶性循环越赚不到钱越压榨工人,最终等待着企业死亡的那一刻。

不是招工难!是招不到无保险、无福利、低薪水的便宜员工了!

有人说,国内工厂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之一,已经从解决了现有员工与企业高管巨额差异大方面,进入到后一阶段,那就是从劳动力市场挖掘潜力,如今,许多企业主,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资源,去外部劳动力市场降成本,有位老板曾经告许我,他每年360天派人招聘。这自然与劳动力市场化有关,但有不乏降低人才成本之嫌!可以说,体制内外的企业人才待遇差异已经越来越接近。

因为工厂说的招工难,是指招聘便宜的工人难,别误会了。

企业管理的本事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任何管理的行为都为这三个目标服务。当有的企业引入管理咨询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是达成这三个目标,当企业引进新的设备技术的时候也是达成这个目标,当企业高薪招聘高管进来的时候,还是为了达成这些目标。

2015年的时候富士康引进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流水线操作,那些机器人比较知名的比如ABB的,其实早在近二十年前就有了,并且在国内整车 汽车 厂里面做焊接、涂装已经很普遍了,为何没有在富士康们被引进,因为很贵。以前一台机器人操作臂便宜的几百万,加上程序植入、安装维护差不多要千万,进口头部的更贵,那时候人工多便宜,我们的竞争力就是人口红利,所以那时候一般的生产企业不需要机器人,这是成本问题。当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候,并且再考虑其背后的管理成本、管理风险时,到达一定水平权衡下来就是值得换位机器人的时候了,所以2015年起富士康就大批量的用机器人替代工人。这是效率问题及成本问题。

当然后续富士康产业转移到印度等国家也是这个问题。

现在的企业招聘工人还在喊着招工难,不是因为工人难招而是因为还在用以前的工资来招聘现在的工人就难招了,还在把人工成本持续压缩作为人口红利收入的考虑关键点当然就觉得难招了。

一是每年都会有通胀、都有有消费成本提高,工人客观上对物质的需求再持续提高。

二来70后、80后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扩招后高等教育覆盖人群越来越广,进入人才市场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对工作收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就导致在成本、效率与用人方面产生的矛盾。所以现在也是越来多的跨国生产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到一些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

而企业方不是不愿意不提高,而是由于本身现在低附加值的产品本身利润空间有限,其能够灵活支出的成本部分有限,相反看看现在国内大热的互联网、 科技 行业,本身人工成本占比很低、其产品附加更多是智慧原因,单纯的劳动力附加占比很少,所以产品溢价很高,也就带来这类行业薪酬百万也不新鲜。

再者,本身传统制造行业,在国内产业上已经逐渐下坡、还要面临其他人口密集成本低廉国家的同类产品进入国内的竞争,这类公司本身就是以成本优势在市场立足的,这下多面夹击情形下,人工成本更是没有成长调控空间了。

所以,现在国内都在搞工业4.0、制造2025,就是产业升级。

【发哥观点】

工资永远是看得见的成本,而且是最直接的成本,作为任何一个老板,还是管理者,这是绕不过去的坎。

1:工资就是现金

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利润,网上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不为盈利的公司,都是耍流氓”。

工资现金是最直接的,而且是能够有效控制的,生产运营要有好多环节,才能够得到现金,相比工资现金来讲,工资现金太直观了,现金就是结果啊!

2:涨工资容易,降工资非常难

很多时候涨工资不是那么简单,商品可以随时调整价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涨价或降价。而对于工资来说,涨工资是可以的,但降工资就非常难。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社会 是在向发展的,时间是一直朝前的,涨工资就是正常的,降工资就非正常了。这是事实,不管是不是真理,还是有没有道理,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

3:只要工厂在,就会有人去工作

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每个人都想法也不同,再好的公司有人离开,再差的公司也有人入职。

开工厂的老板也有自己的计划,他相信一定会找到适合员工。因为,每个人都是是需要工作的,总会有人愿意做的。

总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