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的发展变化与佛教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5
少林拳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历代众僧,参照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的健身技击术,以及他家拳术之特长,兼收并蓄,融汇贯通,长期演练的结果。特别是在隋末唐初,少林寺已发展成一个拥有百顷田产的大佛寺。隋末全国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加上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与在洛阳的王世充交战,在战争的关紧时刻,少林寺僧以昙宗、志操、惠扬等为首出兵相助,击溃郑军,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少林寺僧的这一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唐军,沉重打击了郑军,加速了王世充的灭亡。为表彰少林众僧助战有功,李世民登基后,给少林寺以嘉奖。唐郑之战给少林寺武僧以显武的机会,大唐皇帝的颁奖宣慰和封赐也使少林寺从此声名日隆,寺院发展很快,名僧层出不穷。习武性质较前的大不相同,习武扬名,习武立功受封,强烈地刺激着少林寺僧的习武热情,将习武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少林和尚实际变成了皇家所供养的一只特殊军队。从此众僧习武之风成为少林寺世代相传的独特宗风。



宋代少林寺发展兴旺、规模宏大,僧众达两千多人,方丈福居大和尚,为发展少林武术,曾邀请全国十八家武林高手会武于少林寺,进行武功技法交流。广泛吸取众家之长,最后汇集成册,供寺僧学习演练。清《拳经》云,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亦精于少林拳后,还传有少林太祖长拳。宋代既然有僧兵,说明宋代寺僧习武是可以肯定的。



元朝,少林寺僧习武之风不减。据《少林寺志》记载:元至正年间,日本僧人邵元和尚长期居住少林寺,他精通汉文,擅长书法,初任书记,后任首座僧,并得到少林武僧之传授,后来回国后,将少林武术带到日本,广为传播,深受日本人民的尊敬和喜爱,被日本国民称之为“国魂”。



明代是中华武术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民间武术争奇斗艳,各放异彩。少林武术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誉满天下。抗倭名将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提要篇》云:“少林棍……皆今之有名者。”明著名武术家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据历史资料记载:明代少林寺僧习武人数最多,月空、小山等和尚痛击倭寇,屡立战功,表现了少林寺僧武艺高强、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明朝从洪武到崇祯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武僧多至万余人,其中应诏为将者和武林高手达数百余人。总之,明代是少林武术发展的极盛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