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大做强呼伦贝尔市工业园区的思考:呼伦贝尔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7
  实践证明,工业园区对各地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工业园区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等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一些地区的工业园区对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均在20%以上,有的已经超过了50%,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沿黄沿线地区,工业园区异军突起,为西部经济的迅猛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认真研究工业园区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路径,对于实现“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战略,对于实现呼伦贝尔经济跨越式发展,对于实现资源转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呼伦贝尔市工业园区的现状
  目前,呼伦贝尔市区域内有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9个,国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神华、中国黄金、云南驰宏、东方希望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相继在这些园区落户,初步构建了煤炭、电力、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十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开始成长,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项目扎实推进,工业园区承接大项目、促进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初步显现,潜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01.6亿元,年均增长21.2%,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已由“十一五”初期的41.6%提升至“十一五”末期的64.2%;累计实现利税204.8亿元,年均增长30.4%。招商入驻企业已达623户,较“十一五”初期增加411户,累计完成招商引资668.3亿元。累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69.3亿元。目前,所有园区已基本实现“五通一平”,部分园区达到“七通一平”,园区招商引资的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性改观,园区集聚效应和引资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
  总体上看,呼伦贝尔工业园区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全市上下盼发展、盼强盛的愿望相比,与全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提升空间大,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寻求突破。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短缺而滞后
  由于财政资金紧张,2010年,市本级财政引导性资金仅为6000万元,加上各园区缺乏有效的融资手段,导致园区和基地基本建设工程大多是依靠园区内企业或施工企业垫资建设,园区建设资金短缺情况十分突出,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配套设施不齐全,影响新项目建设速度和建成企业运行。
  2.产业优势不突出,竞争优势缺乏
  园区产业,应依据呼伦贝尔资源禀赋,着力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但一些重点园区尚未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园区建设的规划定位、区位指向与城市规划功能布局相脱节。大规模、集约型、高科技产业少,资源型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和产业集中度低,园区外来资本企业都是单线作战,未形成产业的整体力量,园区的整体优势未能体现。
  3.园区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以及在产业聚集规模上与自治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盟市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2010年,呼伦贝尔市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规模企业仅为6户(销售收入最多的为55.8亿元、最少的为1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4%,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为17%左右。同时,入园企业关联度低,大多数园区企业可以说只是简单的“扎堆”,相互间缺乏联系合作,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4.非资源类项目发展相对缓慢,需要破题
  受污染排放指标限制、水资源短缺、国家总量控制等因素影响,石油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发展容量有限,需要非资源类项目加以补充,以便优化产业结构。
  三 发展壮大我市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十二五”是呼伦贝尔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平稳推进的基础上,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继续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高质量地打造好工业发展的平台。具体来讲就是搞好一个规划,做到两个提升,实现三个突破,强化四项措施。
  1.搞好一个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工业强市战略,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精神,牢牢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核心,强力推进产业入园、集中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各工业园区在发展上都要选择国际国内资源和要素的联动概念,确定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规划、布局与分工,明确各园区、基地主导产业链和核心项目,形成园区与基地之间、园区之间、园区与基地之间的产业发展互补与互动,打造一批产业特色突出、科技含量较高、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理想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
  2.做到两个提升,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第一,提升园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打破人才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园区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通过招聘、选拔等形式吸收一批懂领导、懂经济、懂技术、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园区工作,以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广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进入园区创业。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在职培训,制定执行绩效考核等项制度,提升园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鼓励园区企业积极与高校和各类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依托,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技术支撑。
  第二,提升园区服务水平,为入园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园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强化“体制是经济活力保障”的认识,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各项改革,把精力放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上来;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项目和审批环节,加强产业规划、环保、项目等方面的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同时,要赋予园区市、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财税管理、产业扶持等方面赋予园区更多的自主权,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提高政策稳定性和延续性。对重点产业园区、重大产业项目要实行重点跟踪服务,重点帮扶,实现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实现三个突破,确保园区科学发展
  第一,在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上要有所突破。要依托工业开发区和园区,围绕产业延伸、配套,抓住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出击迎接辐射和转移,高水平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项目。以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要抓手,全力打造一批非资源型产业集群,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服装纺织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