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疃的黄麓学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巢湖市黄麓师范附属小学  巢湖市黄麓师范附属小学(黄麓学校)是一所拥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学校。校址在巢湖之滨、西黄山麓一个风景秀丽的自然村——洪家疃。“背山临水,境地清幽”。学校现有九个班级,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生500余人,教师28人,其创办人是爱国民主人士张治中先生。  追溯校史,源自1928年冬,张治中先生鉴于乡梓教育之无进展,“慨然解私囊,捐田亩,创立斯校。”在洪疃村北创办黄麓学校(一部),在张家洼改建张氏宗祠为黄麓学校(二部)。并于1929年春开学。校门上镶嵌着国民党教育部长戴传贤(季陶)手书的“黄麓学校”校名石匾(现两块石匾一块存于黄麓师范思源堂,一块藏于黄麓学校图书室)。当年招收小学生两个班,其舅父洪子远(清末民初的塾师)主持校务。不久,又敦聘许锦帆任校长。许任校长后,发动乡邻支持,一年内完成3000m2基建工程。有礼堂、图书馆、宿舍等。按六年制设六个班。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省督学李光烈视察该校,称“许氏……未尝受师范训练也,而其处理校务,与校中一切设施,均能与教育之原则相吻合,至其忠诚努力,更为不可多得……”  1932年,张治中长女张素我返乡小住,临时兼教英语,并创办了幼稚园。1933年,张先生经省教育厅同意,在黄麓学校才基础上创办了“安徽省黄麓乡村简易师范”。首任校长由许锦帆担任。原黄麓学校更名为附属小学。1934年冬,经陶行知推荐,其学生马侣贤任附小校长,周辛夫任副校长。推行“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主张,采用小先生制,于1934年冬至1936年春在黄麓方圆几十里内,村村办起了“乡农学校”。教师有附小高年级学生和黄师简师一、二届学生担任。为乡村扫盲和初等教育普及开辟了捷径。这一时期,学校生机勃勃,“俨然成为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实为全省乡村小学之冠”。  此后二十年间,虽然由于各种原因黄麓师范辗转迁移,而附小及附设初中班(校址张洼)立足基础幼儿教育,波及较小,并留下了许多像周辛夫老师一样将全部心血倾注小教事业的美名佳话,黄师附小在巢县教育史上始终站在教研校改的前沿。  1955年省教育厅曾拨款改造了学校教室,同年在省委书记曾希圣陪同下,张先生视察了学校的办校情况。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巢县四所重点小学之一,1962芜湖地委宣传部对学校进行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情况调查;1964年上半年巢县文教局教研室又在我校重点试行“小教四十条”;同年十月,县文教局组织专人来校辅导帮助开展小学教师“五反”学习和社会主义教育训练活动。1964年6月9日至12日,在副省长张恺帆陪同下,张先生亲临学校,颇有感触地说“我过去所以把这个学校要办在农村,为的就是促进农村文化。”1965年9月,巢县又在试行小学教育五年一贯制,并在一年级试行只教语文,不教算术的教改办法。时至今日,当地的老年人对这一时期的学校各种教改教法依然历历在目,津津乐道。  “文革”期间,黄师附小曾被下放到地方,校名为“洪疃小学”。学校各方面工作停滞不前。粉碎“四人帮”之后学校又复名黄师附小。接管了建麓初中西片分校三个班,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1978年4月,学校被县委增批为县重点学校。  8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圈建围墙,平整运动场,校园路面全部铺砖。植树种草,修建大门,新建教室两间。2000年10月由张治中先生三女儿张素初女士发起,张氏家族与地方政府出资57万元建造的一幢拥有12个教室的徽派风格教学楼拔地而起。并由张氏家族成员钱妩女士题写校名“黄麓学校”(如图)。2000年,张素初女士、赵景伦先生又正在积极筹备为学校捐建图书室和电脑室,学校硬件又上一台阶。古韵新貌,相映生辉。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不忘软件优化。保持传统特色,提高“普九”成果,注重素质教育。音、体、美教学红红火火,初、中考成绩多次在乡镇夺魁。仅九○年以来,就有8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专项竞赛奖励;教师专业论文获省、地、县级奖励20多篇。教师乐教敬业,学生活泼好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毕业生中专家、学者、博士、硕士遍及海内外。  为了办出山村学校特色,让家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黄师附小(黄麓学校)全体同仁齐心协力,迈向新的起点。  作者:江海平  参考书目:  1、《张治中回忆录》;  2、《作育光辉——黄麓师范校史》;  3、《巢湖市教育志》1987年版。  备注:本文已被录入《黄麓教育五十年》, 并附相片多幅,惜刊校者对文中所提人名多有疏误,其憾云云。

相似回答